2016-2017第一学期阶段小结
发布时间:2017-0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金立成

 

     通过一学期的时间,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小练笔”的实践研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学期,全体课题组成员围绕探索出“小练笔”的实施促使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进行课题研究。针对本学期研究的方向,全体课题组成员确定本学期的研究内容。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中,“小练笔”有效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其中,“小练笔”以绘画形式开展的研究,围绕三个方面:“小练笔”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研究。(1)“小练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运用传统绘画工具,围绕教学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分别开展的练笔。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围绕教学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分别开展的练笔。(2)“小练笔”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主要以传统绘画工具。即学生初画,教师点评讲解,学生改画,师生共同评价,最终完成。全体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紧紧围绕开学初的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来开展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战场。全体课题组成员,都深入一线课堂教学,开展课题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练笔教学,进行了多次尝试。全体课题组成员对教学中,为什么要开展练笔、怎么样开展练笔和练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效果,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课题组组长金立成老师,选择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鱼的纹样》的课题研究课

     全体课题组成员在《鱼的纹样》这节课,进行集体研讨。在本套苏少版教材编排体系中,纹样教学作为一条纵向隐线,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从第三册“相同图样排排队”、第四册“点 线 面”“会变的花、树、叶”、第六册“鱼的纹样”以及第八册“适合纹样”“鸟的纹样”等等,教材在内容构建上层层深入,从点、线、面的认识到运用点、线、面的设计纹样。由此可见,本课教学内容正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而本课是第六册教材“鱼”教学单元中的第二课。在把握真实鱼类形象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夸张、变形、创意,设计出“鱼的纹样”。并灵活运用夸张、简化、归纳等方法和点、线、面等因素构成“鱼”的装饰形态。同时注意点、线、面的搭配,展示学生的奇思妙想。

     在教学设计中,金老师以“添画——赏画——评画”三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作出各式各样的鱼纹样。添画,即设计练笔,让学生在长方形、椭圆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添加上鱼的特征,把简单的几何形变成一只只鱼。添加上点、线、面等装饰元素,就变成了鱼的纹样。赏画,即欣赏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虽然鱼的形状发生变化,但是鱼的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依然还是鱼。评画,即评价画的亮点和不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简单的形状结合鱼的特征,设计的比较巧妙。添加点线面,让鱼的纹样变化丰富,增加视觉艺术。教师以简单的几何形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变鱼”和“装饰鱼”。以点带面,教师让学生探究“字母变鱼”,感受体验纹样的变化。

   全体课题组成员,围绕“同类型课例的练笔的教学实践”——《鱼的纹样》这节课,开展了主体性沙龙研讨。全体课题组成员,就这节课的学生实践角度,练笔的体验尝试等角度出发,张开积极的研讨。全体成员对“纹样”同类型课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同类型——纹样教学的实践,面对相同主题,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是摆在课题组面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过程,相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处理教材,同时在相同的教学过程中,寻找不同点,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两者的不同,探求课堂的新意之处,在不变中追求创意。

课题研究不仅注重课堂的教学,而且要延伸到学生课外的学习辅导中去。全体课题组老师,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在社团绘画、作品比赛中,也能够突出练笔的特性,帮助学生提高美术绘画表现能力。一批学生在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曹洋、吴俊羽参加武进区中小学生书画、摄影比赛三等奖。董轩毓等学生参加第八届生命之水主题绘画比赛三等奖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课题组老师,在小练笔课题研究上,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