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二年级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年级段。低年级学生踏入正规学校的大门时间不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养成良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不良习惯,趁幼年时期纠正也不难。因此根据学校分年级管理目标“一二年级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到工作的首要位置,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研究初期我们先后对低年级段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行为习惯上的偏差进行有效的诊断,有针对的选取几个案例加以研究,分别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提出了矫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爱国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五项作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在本课题研究的近两年时间里,我们充分调动了年级组所有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的良好德育氛围,并将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集体活动、日常生活、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本校实际的《低年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可见,这一时期养成良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不良习惯,趁幼年时期纠正也不难。若到中学,再去纠正不良习惯,难度要大得多。作为一所新组建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相对比较大,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社会多元化思潮和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互补等教育实验研究的冲击和考验,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探索教育新模式,学校采用了相对独立的年级段管理,即一二年级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年级段。学校在分年级管理目标中明确提出:一二年级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到工作的首要位置,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
实践成果目标:
通过《九年一贯制学校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方案的实施,使学生都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习、行为、劳动等各种行为习惯方面都能有效的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论成果目标:
实践研究有价值,理论研究有特色,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体系。
(二)研究内容:
1、以年级组管理为单位,充分发挥班主任老师在养成教育中的“链”的主导作用。
2、以习惯养成教育(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爱国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勤俭习惯)等六项为主要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创造机会使学生从学中做,在做中巩固,从而达到学与思的结合,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措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
4、各个项目均形成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标准。
(三)概念的界定:
1、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的重复同一动作所至,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达到的。
2、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指对少年儿童基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勤俭习惯等6种素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创造机会使学生从学中做,在做中巩固,从而达到学与思的结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行动研究
3、调查法
三、研究阶段
本课题从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10.3~010.6)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组、收集情报、制定课题计划、学习有关理论、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基地构建的初步思考。在这一阶段我们学习大量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并先后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行为习惯上的偏差进行有效的诊断,有针对的选取 11 个案例加以研究,分别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提出有效的矫治方法。在这一阶段我们还要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对养成教育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阶段( 2010.9~2012.1 )实施阶段。
形成低年级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系列。针对低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从身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新时期小学生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的个案研究。这一阶段我们进行反复的实验,进一步完善修改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 2012.2~2012.6 )总结阶段。
各个项目均形成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案追踪。进一步完善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四、研究过程:
1、调动全年级组教师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抓学生养成教育并不是德育教导和年级组长单个人的事情,也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应该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事情。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员参与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工作网络,由年级组长、值周教师、值周中队干部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给予检查、矫正,全组师生轮流担任,全员参与德育管理,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改变了“只顾本班级,不顾别班级;只管所教学生,不管其他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校园的氛围。
2、寓“养成教育”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少先队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集体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对学生的敬礼、站立、以及红绿领巾的佩戴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如《我是学校小主人》年级组主题活动,以故事、小品、知识抢答、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培养遵守规范的意义,并在活动结束后,对拍摄的照片上所反映出来的年级、班级的精神面貌,整齐程度均要在学校橱窗中反馈。
3、寓“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年级组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礼仪好习惯”计划,并按照相应的奖惩,鼓励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比如读书写字的姿势、握笔的姿势、举手的姿势等等。同时设计“教师听课评价表”,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之一。
4、寓“养成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学生在校生活规范化、科学化、序列化:如 (1)有一定的时间观念,按时作息,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一、课题的提出: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可见,这一时期养成良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不良习惯,趁幼年时期纠正也不难。若到中学,再去纠正不良习惯,难度要大得多。作为一所新组建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相对比较大,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社会多元化思潮和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互补等教育实验研究的冲击和考验,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探索教育新模式,学校采用了相对独立的年级段管理,即一二年级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年级段。学校在分年级管理目标中明确提出:一二年级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到工作的首要位置,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
实践成果目标:
通过《九年一贯制学校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方案的实施,使学生都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习、行为、劳动等各种行为习惯方面都能有效的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论成果目标:
实践研究有价值,理论研究有特色,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体系。
(二)研究内容:
1、以年级组管理为单位,充分发挥班主任老师在养成教育中的“链”的主导作用。
2、以习惯养成教育(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爱国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勤俭习惯)等六项为主要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创造机会使学生从学中做,在做中巩固,从而达到学与思的结合,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措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
4、各个项目均形成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标准。
(三)概念的界定:
1、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的重复同一动作所至,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达到的。
2、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指对少年儿童基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勤俭习惯等6种素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创造机会使学生从学中做,在做中巩固,从而达到学与思的结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行动研究
3、调查法
三、研究阶段
本课题从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10.3~010.6)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组、收集情报、制定课题计划、学习有关理论、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基地构建的初步思考。在这一阶段我们学习大量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并先后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行为习惯上的偏差进行有效的诊断,有针对的选取 11 个案例加以研究,分别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提出有效的矫治方法。在这一阶段我们还要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对养成教育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阶段( 2010.9~2012.1 )实施阶段。
形成低年级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系列。针对低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从身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新时期小学生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的个案研究。这一阶段我们进行反复的实验,进一步完善修改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 2012.2~2012.6 )总结阶段。
各个项目均形成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案追踪。进一步完善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四、研究过程:
1、调动全年级组教师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抓学生养成教育并不是德育教导和年级组长单个人的事情,也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应该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事情。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员参与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工作网络,由年级组长、值周教师、值周中队干部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给予检查、矫正,全组师生轮流担任,全员参与德育管理,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改变了“只顾本班级,不顾别班级;只管所教学生,不管其他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校园的氛围。
2、寓“养成教育”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少先队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集体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对学生的敬礼、站立、以及红绿领巾的佩戴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如《我是学校小主人》年级组主题活动,以故事、小品、知识抢答、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培养遵守规范的意义,并在活动结束后,对拍摄的照片上所反映出来的年级、班级的精神面貌,整齐程度均要在学校橱窗中反馈。
3、寓“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年级组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礼仪好习惯”计划,并按照相应的奖惩,鼓励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比如读书写字的姿势、握笔的姿势、举手的姿势等等。同时设计“教师听课评价表”,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之一。
4、寓“养成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学生在校生活规范化、科学化、序列化:如 (1)有一定的时间观念,按时作息,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爱惜粮食,不偏食挑食。
(3)按规定摆放物品,能自己收拾不乱扔。
5、寓“养成教育”训练于家庭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宣讲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配合,克服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共同教育好下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在家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注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有条理的好习惯。
5、寓“养成教育”训练于家庭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宣讲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配合,克服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共同教育好下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在家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注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有条理的好习惯。
(1)有自我服务的能力,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如穿衣穿鞋、整理房间等。
(2)能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打扫房间等。我们定期下发《家校联系卡》使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同时反映孩子在家表现,使学生明确在家里、社会也受到严格的监督训练。
五、研究人员
五、研究人员
孟佳君、孙新霞、丁文怡、邵丹华、刘陈程、刘丽芳、张建芳、张艳宏、俞秋枫、周琦瑾、董雁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