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第五册《石头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
《石头书》是介绍科技知识的课文,从体裁看,属于科普小品文。课文主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抓住了“石头书的样子”“石头书上的‘字’和‘画’”“石头书里的学问”这三个要点来展开人物对话,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这是指导学生朗读与学写人物对话的好范本。 | |||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四会生字,正确辨识字音字形,5个二会生字词,1个多音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找、读文中的对话,梳理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是通过对话形式来介绍关于岩石的科学知识的。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用段意连接法概括课文内容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读好人物对话,随文识字解词,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课文是通过对话形式来介绍岩石的科学知识的。 教学难点:学习用段意连接法概括课文内容的简单方法。 | |||
三、教学策略与设计 | |||
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时抓住文中的6组对话,随机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来把握课文的说明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理清文章的脉络。利用图文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岩石、化石等相关知识。 教学策略设计: 1.随文识字理解词语;2.由指导读好人物对话入手,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石头书的特点与作用;3.利用PPT课件直观展示石头书上的字、画,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拓展相关知识。 | |||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 |||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教师准备:PPT课件、导学单 学生准备:根据预习单充分预习课文,并于课前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教学资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石头书》课文内容;来自网络的关于岩石、化石等相关图文资料 | |||
五、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
一、谈话导入
| 设疑: 1.我们每天都与“书”生活在一起,(板书:书)谁来说说:读书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书里有什么?(板书:字 画) 我们读的书是用什么做的?(展示纸质书、竹简、电子书图片) 2.揭题:今天我们要开始认识一种特别的书—(板书:石头) | 讨论回答: 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见闻,让人变得聪明……我们读的书有纸质、电子的。书里有字和画。 2.读课题。 | 用PPT展示各种材质的书,增长学生的见识,更在于激发学生对石头书的兴趣。 |
二、检查预习,学生字词 1.展示评价学生预习单 2.了解勘探队员的工作特点,学习与地质相关的词语
| 1.课前按“预习单”要求预习了吗?小组长汇报会小组成员情况。 2.随机拍摄优秀预习单,展示。 3.预习时,你知道了文中两位小朋友,他们是:【出示:川川 磊磊】 还有一位:【出示:勘探队员 叔叔】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勘探队员是干嘛的吗? 5.小结:他们的本领可大了,能读懂石头书。通过实地调查,调查矿藏分布情况进行地质研究。工作很辛苦,要花费时间精力,所以勘的右边是个“力”。 6.看,这些都是他们研究的对象:【出示词语:矿物 矿石 化石 地壳 石油 煤炭】导读词语:他们能够发现岩石中的——;含有矿物的石头叫——;能够根据找到的——;研究——运动; 还能够发现深藏在地底的——、——。 7.“壳”有两个读音。通过查字典,可以知道【出示:表示坚硬的外皮时,用作书面语读qiao 地壳、金蝉脱壳。用作口语时,通常可以读成儿化音,读ke,如,蛋壳儿、贝壳儿。】 读不同读音的意思,引读词语。 | 1.小组长汇报本组学生预习单完成情况。(课前两分钟小组组织交互检查) 2.评价、学习预习单的优秀之处。 3.读词,学生教写生字“队”“叔” 4.讨论: (我知道勘探队员要找煤炭、石油,还有化石。 我知道他们还要观察地形,看看石头上都有什么。 我知道他们是进行地质研究的,看看矿藏分布的情况。) 6.跟老师读词语(矿物 矿石 化石 地壳 石油 煤炭) 7.学生随教师读不同读音的词语: | 1.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优秀预习单,既是体现对学生预习成效的关注,更是培养学生优良预习习惯的好策略。展示既是对预习认真、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的肯定,更能为其他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利用PPT出示与地质相关的词语,在情境中导读词语,读准词语,辨析多音字,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地质勘探工作的特征。 |
三、读文理脉,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读好川川、磊磊的提问,随机理解“刨根问底”
2.读好叔叔的回答,随机学习生字“册”,认识“;”的作用。
3.分角色朗读课文,归纳石头像书的三个要点。 4.理脉、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 1.预习时,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2.川川、磊磊一共向叔叔提了多少个问题?请你默读课文,用“ ”画出问题。 3.(出示句段,让学生校对。)这两个好奇的孩子,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谁来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问的语气? 4.连续问了六个问题,川川磊磊最终弄明白了吗?像这样一个问题追着一个,直到弄明白,就叫做“刨根问底”。“刨”字的右边是个立刀旁,刨,就是挖掘,咱们遇到问题就要不断挖掘,直到找到答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咱们班有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吗?你一定能读好这六个问题。挑选一句读读看。 (相机指导。) 5.评价学生读:(1)读出“?”的味道来!真棒!请同学们待会儿特别留意,向他学习,问号就是小钩子,读好了能够钩出答案来。 (2)这个“呀”读得特别好,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出现在眼前。对话中,其实还有许多和“呀”一样的字,找到了吗?对话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字,因为对话就是人们在说话,所以会有语气语调,读好这些字,你说话的语气就会很恰当了。 6.针对川川、磊磊的问题,勘探队员叔叔一一作了回答。他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用浪线划出叔叔的回答。 7.(出示:“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谁来读一读? 8.“册”,是个生字。【出示:“册”的演变】。甲骨文中的“册”像是用穿绳串连起来的大量竹片或木片,所以册,原意就是书本,后来也表示量词。【出示:岩石、书本图】叔叔说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石头是书,是因为—— 9.石头书上的字吗?【出示:“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石头书上的哪些字?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这三句话。【出示: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图 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图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图】这是石头书上三种不同的字,独立成句,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现在把这三个并列关系的句子放到同一句话中,你们看标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分号变红的原文。】现在你明白,分号表示什么了吗? 10.石头上还有画呢?【出示“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谁来读。其实石头上的画还有很多呢!不信你看——【展示多幅化石的图片】 11.那么这些化石有什么用呢?【出示“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久很久,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引读:石头上的画——告诉我们地壳运动带来的变化:从密林—大海—高山(将“密林”、“大海”、“高山”变成绿色字)。【展示:体现由化石判断出地貌发生变化过程的图文】 ——告诉我们变化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呢?(将“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很多很多年”,“慢慢”变成红色字)。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 12.石头书的知识很有用,都有什么用处呢?【出示: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从“埋,藏”二字,你体会到什么?小结:难怪“勘探”的“勘”,右边是个“力气”的“力”。
13.这节课,我们通过语文书来认识了奇妙的石头书,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到大自然中去看、去摸,去真正地学习石头书。到那时,你们会像川川磊磊一样感到:【出示:“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14.出示全文对话,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5.通过读三人的对话,你知道石头为啥会是书呢?【板书三个要点:(1)外形像书。(2)有字也有画。(3)用处很大。】 16.根据板书,能给课文分段了吗?
| 1.讨论:写的是三个人对话,主要写川川、磊磊问,叔叔答。 2.默读,划句子。
3.校对,读句子。
4.练习用“刨根问底”的语气读问句。
5.根据老师的提示、评价读句子。
6.默读课文,划句子。
7.个别读,读出反问语气。
8.观察、书空“册”。 答问:石头是书,是因为外形像书。
9.答:雨痕、波痕、矿物。个别读、齐读。
分号表示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的。
10.个别读。
11.跟老师读词、读句,个别读、集体读。
12.读句子。答问:煤炭、石油都深埋在地下,需要勘探队员实地考察,花费力气,才能读懂石头书,发现地下的宝藏。 13.齐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14.分角色朗读课文。 15.默读叔叔的话,自己试着归纳归纳。小组内交流。 16.分段,说段意。 | 1.文中人特的对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用PPT呈现突出,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利用PPT文字处理功能,把关键的字中、词、标点强调突出,能帮助学生强化认识理解,从而达到把对话读准确,读明白的效果。 2.带有雨痕、波痕的石头、矿物、化石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术语,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利用PPT放图片,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矿物、化石的样子,同时多幅图展示,也让学生认识矿石、化石的多样性。 3.用PPT展示“册”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册”字的形和义,同时也能感受汉字的精妙。 4.利用PPT动画设置的功能,展示勘探队员叔叔是如何通过化石判断出现在看到的这座山曾是密林,后又变成大海的?能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第11自然段的内容,认识到化石在地质研究的重要作用。 |
四、复习生字,练写生字
| 1.出示按结构归好类的生字,指名领读、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要注意结构、笔画的位置才能写漂亮。 2.特别提醒:咱们开始用钢笔啦,要注意培养习惯,轻轻打开笔帽,别因为我们使用钢笔给别人带去烦恼。拿正笔的位置,笔尖朝向看仔细。动笔前想清楚,争取下笔不涂改。钢笔书写有轻重,笔画有变化。 3.在田字格描写自认为最有把握写漂亮的三个生字。 4.展示学生作业,组织评价。 | 1.读生字,说说容易写错的字及要注意结构与笔画的生字。 2.用钢笔书写三个自认为最难写好的生字。 3.评价同伴的书写。 | 三年级学生在接受二年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读帖与书写能力,因此,充分让学生自主读写,并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资源来组织写字教学,能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石头真是一本本奇妙的书!谁能根据填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出示填空:石头 ,看上去像 。 、 、 是这本书上的字, 、 、 等化石是这本书上的画。石头能告诉我们 ,所以我们叫它石头书。】 2.这些石头里的学问是通过川川磊磊与叔叔的对话告诉我们的。文中的对话写得可真生动。课后请同学们再读读对话,研究对话的形式,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出示“导学单”】 | 1.根据填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读学习单上的表格,明确研究的内容。 | 用PPT出示的填空,既是检验学生对课文介绍的石头书的特点的掌握情况,更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的课外学习“展示单”,是引导学生课后能深入研读课文,为下节课研习文本表达方式,做好学习准备。 |
序号川川磊磊的问勘探叔叔的答内容提示语位置标点内容提示语位置标点1你在看什么?好奇前冒号我在看书呢笑着后句号2 3 4 5 6
| |||
六、教学评价设计 | |||
课前预习采用小组合作评价,课堂优秀作业展示评价的方式。对于课堂读词、读句、读文、答疑等采用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学生课堂习字采用作业展示、师生合作点评的方式 | |||
七、课后反思 | |||
一、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效益。 虽然苏教版小学语文在三下才正式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其实从学生一进入小学学习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了,当然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布置。在教学这篇课文前,利用“导学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独立预习,能自主地学一学生字,读一读课文,解一解词语,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并不是难事。只要学生能按导学单的要求努力完成,课堂学习的困难也就减少了许多。事实上,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能将字音读准、课文读通,教师的教学就能在引导读好、读明白的基础上下功夫了。因此,如何引导好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知道如何开展预习,提高预习能力,是必须十分重视的教学一环。 二、整合设计,提高课堂效益 第一课时的教学,如果不精心设计,往往会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索然无味,特别是像这样的科普小品文,没有生动的情节来吸引人,只有人物间的几次对话。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而是抓住文本主要表现形式:人物的对话,在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过程中,识字、解词、通文、理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将字词、通文、理脉相隔裂的现象,促进了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效益自然得到提高。此外,我也没有局限于课文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通过教材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勘探工作”,在教学词串:矿物、矿石、化石、地壳、石油、煤炭时,创设了一个串读这些词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勘探队员的工作对象,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对勘探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三、关注细节,提升课堂品味。 研读教材,关注文本细节。文本看似简单,但还是有许多表达上的细节,需要引导学生去关注、阅读,比如川川磊磊的刨根问底式的六个提高,该如何读出问的语气,心中想一探究竟的心理,是需要老师去指导的。叔叔介绍石头书里的字,作者用到了“;”“……”,也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并读好的。再如,学生学写生字时,有些字的关键笔画还是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如“煤”“炭”中都有“火”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册”,左右俩块木块不一样,左边个瘦长些。组织教学,过程细腻。比如,在情境中导读词语,并不是一味地指学生个别读,发现问题,有让学生教读、领读、纠错读、齐读;在学生写字之前,强调拿笔方法、执笔姿势,关注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都能从无形中提升语文课堂的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