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武进区崔桥小学 王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扩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课堂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功能,促进了个体学习,使合作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按4~6人围坐在一起,然后布置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合作学习。教师只是走过场似的在学生中间转上一圈,学生在缺乏具体指导的情况下,如一盘散沙,不知如何讨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诚如教育专家杨再隋所说“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有的教师则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合作学习的场面,否则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于是,教师频频要求学生讨论、合作,使得合作学习过于格式化,学生处于疲沓状态,缺少兴趣和热情。
有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旨在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我校在语文小组探究学习中创出一条新路子,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判断: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
⒉建构主义思想。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于西方的建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的赫尔巴特的“三中心”相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应该是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2、“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三、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3)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4)通过实施该课题,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并丰富其理论。
四、研究内容
1、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有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宜合作学习研究,这就要分析和研究在具体的学科中哪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2、合作学习中分组策略的研究。对此有些文献作了介绍,但是针对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学生,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如何分组是很有必要进行研究的。
①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
②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③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并安排好每个角色的任务。
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
⑤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整合。
3、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操作。
①备课时选择好2-3个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
②教师努力把握好备课时备好的合作点及注意把握好课堂出现的合作时机。
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
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空间。
⑤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有效率地完成合作的内容。
4、合作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如:如何自我评价、教师如何评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
5、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①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的培养
②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
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开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开展。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我班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我班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论证选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与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和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办理申报立项手续等。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主要任务: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理论学习笔记。
第三阶段:行为研究阶段(2014年7月—2016年6月)
⑴ 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主要任务:① 设计有效方案,具体实施;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②完成有关有效合作学习的中期报告。
⑵ 问题研讨阶段。
主要任务: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
2、教学案例及教育叙事
3、公开课及教学设计
4、教科研论文及实践成果。
八、研究的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王娟
组长:王娟
课题组成员:俞秋枫、张英、张丽华、周琦瑾、刘丽芳、丁玉娟、季敏、
周敏侠
成员分工:
王娟:全面负责课题相关工作
俞秋枫:配合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各阶段的研究报告撰写
张丽华:配合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课题组成员课堂教学的指导
周琦瑾:负责课题组成员课堂教学的指导
刘丽芳:负责低年级段语文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探索
丁玉娟:负责中年级段语文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探索
张英:负责高年级段语文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探索
季敏:负责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周敏侠:负责语文课堂有效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