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魔灯”平台下小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魔灯”平台下小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设计
《“魔灯”平台下小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设计
发布时间:2015-10-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龚美娟

 《“魔灯”平台下小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设计

 

 《“魔灯”平台下小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设计
武进区崔桥小学   龚美娟
一、   课题研究背景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开展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但课程改革必须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作后盾,而课程资源又以教学资源为核心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深入,课程目标和价值观念,课程形态和资源构成,学习空间和认知过程,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等,都出现了全新的发展趋势。内容狭窄、呈现麻烦、开发耗时、交互性差的传统教学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却日益显著。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与其相整合的远程通讯、卫星以及音视频技术,使教学资源显现出多元化、数字化、全球化的新特征。这不仅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而且使一些与教材相匹配的上位性的或下位性的知识得到了扩充,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多元,更加透彻,并且适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近十年来,我校在学科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开发方面也作了积极而大胆的探索。我们建立了ftp环境下的学科资源网,创设了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平台,还开辟了教师微博专栏。但是我们在这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量太少;二是更新不及时;三是对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落后……其次,这些资源在应用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或界面不清晰,或操作太繁琐,或地址突然不能登录,或不便于学生的在线交流。种种原因,促使着我们必须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作出大胆的改革。
魔灯(moodle作为一个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课程管理平台,以其操作简单、相容性高、技术门槛低等特点,成为世界最流行的课程管理平台之际一。因此我们认为利用“魔灯”平台,对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对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界定
(1)“魔灯”平台:本课题的“魔灯”平台是指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它的英文名字叫“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作为一个基于WEB的课程管理系统,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和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而且它的交互功能也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及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是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2.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论:
课堂教学论是教学论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者可以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也可以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课堂教学生活。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和研究的角度及方法上的差异,课堂教学论有着典型的学科特性:实践性、理论性、时代性和创造性。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理论假设
通过利用“魔灯”平台开发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并在应用中实现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以此提高学生对这五门学科的兴趣,丰富和充实课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三、研究目标
1.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2探索出“魔灯”平台下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实现对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全程式跟踪及多元化评价。
4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师的专业能力都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四、研究内容
1.“魔灯”平台下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1)“魔灯”功能的研究。
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掌握“魔灯”基本使用方法,把“魔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根据自己教学的课程特点,创造性地发挥“魔灯”的各项功能。
(2)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形成的研究。
从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方面对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形成进行研究,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不同类别的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3)“魔灯”平台下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生成方式的研究。
以“魔灯”为平台,根据现有资源的类别按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资源生成的研究。
2.“魔灯”平台下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研究。
(1)“魔灯”平台下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高度共享的策略研究。
(2)“魔灯”平台下利用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实现在线同步教学的策略研究。
(4)“魔灯”平台下利用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实现小组协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3.“魔灯”平台下利用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跟踪、多元评价的研究。
(1)评价量表和评价操作规程的研究。
(2)评价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一系列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不断深化。同时辅以文献、调查、经验总结等教学科研的一般方法。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
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
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加强理论学习,收集整理与“魔灯”相关的资料。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提出问题、讨论方案。
2、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
3、写出研究计划及 “魔灯”平台设计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
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动员全校老师参与。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动员全校老师参与。
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全面实施计划,完成崔桥小学“魔灯”平台的开发和环境的建设。
2展开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各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实际应用测试与操作。    
3、方案及平台的修改、补充、完善,初步总结反思,深化研究与进一步开发。
4对教师和学生运用“魔灯”进行技术基本技能培训。
5、利用“魔灯”平台,完成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收集积累资料。
6“魔灯”平台下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实际应用。
    7、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广泛征求意见,汇集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和系统软件推广版本。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撰写《 “魔灯”平台下小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八、预期成果
1.《“魔灯”平台下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2.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3.在课题研究中生成的优秀论文、成功案例、视频资源等。
4.探究出魔灯平台在语、数、英、音、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九、研究的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濮红磊,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副组长:龚美娟,教导副主任,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研究的实施工作,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副组长:陆奇良,信息技术处主任,负责提供技术指导。  
课题组成员:
苏凤芬、孙新霞、丁玉娟、张勤、张丽华、曾美婷、刘丽芳、吴婵玉、盛芸、何蓓蓓、金立成、董晓华、吴婷、陈云、张英、薛艳、聂玲、周琦瑾、张艳宏、张建芳、张雅珍、吴滢、张燕娟、濮洪海、孙明丽、芮梨、丁文怡、濮黎琴、顾潇婷、俞秋枫、汤震丽、王娟、陆梅、丁洪艳、何文君、郑晓红、王紫燕、孟佳君、朱燕琴、顾海明
六、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