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课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成绩,很多学校增加课时打时间战,大量练习打题海战,弄得学生怨声载道,厌学情绪浓烈。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永久性的教研课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怎样才能在不增加课时,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呢?在认真审视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后,我们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算算写写,而应是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要借助作业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同样是一种经历,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提升人生意义的经历,是一种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学习过程的见证。以下是笔者从数学作业的内容的角度,介绍了几种设计,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不同的学生在得到不同的数学能力的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让学的好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
比如在作业布置时,利用“作业自助餐”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识,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是提高题,这类题目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C类是发展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在“作业自助餐”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2.具有现实性的数学作业,更能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可能如此单一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去观察、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抽象概括出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数学作业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本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作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一些生活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时间”,掌握了几时和几时半后,设计一次生活作业: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记录自己当天放学到家、晚餐、睡觉、以及第二天早晨起床、吃早餐、到校的时间,然后在课上将自己记录的时间在学具钟上“拨一拨”表示出来。区分12时制和24时制,了解钟面上的不同时间(非几时和几时半),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由于让学生把知识带出了课堂,走入生活这一数学大课堂,他们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就被激发。类似这样既有趣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具有开放性的数学作业,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开放作业强调了学生获得解答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克服“灌输式”教学倾向的解药。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数学作业中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例如,给学生这样的作业题:“有50个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这道作业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解答,最后教师就学生的答案提问:“哪种租船方式是最省钱的?”,从而深化作业题蕴涵。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作业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资源充分开发了出来。
4.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带着好的心情做作业,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何乐而不为呢?例如,二年级学生在认识“角和直角”后,让学生思考:在长方形纸上剪一刀,还有几个角?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比一比,发现在长方形纸上剪一刀并非只有一种情况,通过讨论的出:有以下几种结果(如图所示),有几个角也就一目了然了。
学生做有趣的游戏与提问的过程是对生活数学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深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学生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课堂学习效果。让我们逐步将书面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将课本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将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进而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正用他们的智慧营造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数学作业风景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