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实施总结(2018.09-2019.01)
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金立成
通过一学期的时间,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学期,全体课题组成员围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途径和策略为出发点,进行课题研究。
一、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美术微课程开发对美术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是依托网络环境和信息化平台,提供丰富的美术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其二,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网络平台选择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微课程,进行个性化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其三,先学后教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分享交流,内化知识。其四,微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与美术课程、美术教材、学生学情有全面统筹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教学的认知和教学素养,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
二、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设计原则
1.明确定位原则
在设计美术微课程,立足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结合小学美术学科领域特点和相关学习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需求的微课程。
2.小模块呈现原则
在设计美术微课程时,采用结构化、时间短、知识点单一聚焦的原则,结合美术学习内容设计一个或数个内容相关的小模块学习资源。每次学习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通过系列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完整知识模块的构建。
3.简洁实用原则
美术微课程内容呈现的界面要结合美术科学特征,以美观简洁实用为主的原则,突出相关学习关键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图片、解说文字精炼准确、示范步骤清晰到位,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内容。
三、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的策略
1.小学美术微课程制作方法和设备工具
美术微课程制作工具主要以录屏软件录制、智能手机录制和数码摄像机录制三种制作工具。录屏软件主要制作PPT、图片、文字等文本类视频资源,将静态的文本资源转化为动态的视频资源。录屏软件具有简单便捷的视频后期编辑功能。智能手机录制和数码摄像机录制的原理和方法基本相同,但数码相机录制的画面和音频效果都要比智能手机录制更加清晰、稳定、效果好。三种制作工具制作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整体构思,准备素材资源
基于自主学习要求,整体设计构思学习思路、学习内容和录制流程,搜集典型美术图片资源,撰写文本解说稿。文本解说稿结合学习内容来撰写,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文本内容运用美术专业术语阐述学习内容,文字表达精炼到位。
(2)精心拍摄,录制视频资源
依托录屏软件、摄像机和智能手机录制拍摄功能,将图片、文字、PPT、示范步骤等资源录制成视频资源。在录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摄像机和智能手机录制过程中需要固定好位置,调整好拍摄角度。其二,音频解说录制过程中,出现口误或杂音,可以稍停顿后,重新录制,后期可以编辑调整。
(3)后期编辑,完善微课程
录制完成的微课程视频,可以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切和配音。在编辑过程中,主要对视频时间长短、视频画面和音频配音相一致、重点文字显示和背景音乐设置等方面进行编辑,以及微课程视频的分辨率和生成格式等方面做出统一格式要求。一般选择1920×1080分辨率和MP4视频格式。
2.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内容的多样化
微课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美术学科教学和学习内容分类,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的内容分为主题讲授、示范创作和拓展延伸等三个方面。
(1)主题讲授式
主题讲授式微课程是针对美术课堂学习中的某一个知识进行讲解。教师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和逻辑特征,构建自主学习知识结构。根据美术知识点内容结构,主题讲授式微课程分为单一式、并列式和综合式三种主题讲授微课程。
单一式主题讲授微课程是对客观美术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的整体概述,引导学生对客观美术对象有一个整理的认知。在《虫虫虫》微课程设计中,设计虫的整体结构的认知微课程,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虫有头部(触角、眼、口器)、胸部(足、翅)和腹部等基本结构组成。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形成对虫的基本特征的认知。
并列式主题讲授微课程是对具体美术对象的特征、形状、色彩、作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个性解读。这类微课程呈现的数量和形式上比较丰富,可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学习。在《鸟和家禽》微课程设计中,设计20多种学生常见的鸟和家禽的微课程资源,针对不同鸟类的特征、颜色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讲述。这些学习资源内容都是并列呈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和学习鸟类微课程,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综合式主题讲授微课程是对具体美术对象的解读时,将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融入到具体对象的个性解读中,更加全面具体。在《青铜艺术》微课程设计中,结合教材中的青铜器作品,设计10种典型性的青铜器微课程,主要围绕典型青铜器的不同造型特点、花纹内容和功能寓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学生通过微课程资源掌握青铜器基本欣赏评述的方法和对一件青铜器进行全面的欣赏评述。
(2)示范创作式
示范创作式微课程是引导学生在美术练习创作过程中对相关表现手法和创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全面性的示范性指导,启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示范创作式微课程主要以美术表现手法练习和创作步骤展示这两个方面。
表现手法练习微课程是针对美术学习中,对某一个表现手法进行示范性演示,引导学生掌握这一表现手法。在《下雨啰》学习活动中,学生体验油水分离法表现下雨的形态。在微课程设计中,演示油水分离法,用白色油画棒在白纸上画出不同形态的雨,然后用水粉笔调取适度的蓝色深浅地涂在白纸上。因油水分离的关系,油画棒画的雨依然是白色,白纸变成蓝色,形成一幅下雨的场景。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掌握油水分离的表现手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雨景的表现。
创作步骤展示微课程是演示整个美术创作的过程,包括创造思路、创作步骤和创作要领等方面,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整体意识。在《渐变的形》教师示范中,演示字变脸的过程。第一,确定好第一形“金”字和第二形“脸”的图案。第二,字变脸是形状的渐变,遵循渐变的基本规律是逐渐连续的变化,将字逐渐变成脸。每一次的变化过程中,变化的幅度不能太大,逐渐变化第一形的形状向第二形转变。第三,结合色彩的渐变,将黑色字体变成肉色脸部,丰富渐变的元素。
(3)拓展延伸式
拓展延伸式微课程主要以中外美术文化、艺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各种工艺制作以及美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设计的学习资源。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文化底蕴,拓宽学生的美术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寄托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美好愿景。在美术课堂学习中,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课前预习类、课中学习类和课后拓展类
在课前预习类中,主要是对部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及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课前学习来对相关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整体的了解,形成一个基本的学习认知。在《美丽的园林》中,学生对园林的认知比较浅显,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设计《园林》欣赏微课程,主要包括园林的历史、文化、设计理念等方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形成一个初步的园林认识。
在课中学习类中,主要是丰富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系统认知过程。在《漂亮的鞋》中,设计鞋的历史、材质、制作工艺和作用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鞋的历史文化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丰富学生对鞋的学习认识。
在课后拓展类中,主要是拓展学生与学习内容相关,具有一定深度层次的认识过程,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激发学生正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壶和罐》中,学生通过学习对壶和罐的造型特点、纹样装饰、色彩和功能等方面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但,壶和罐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两个课时难以满足学生对壶和罐的认知。在课后拓展类微课中,将中国美术史中关于壶和罐的相关资料,整理并制作成微课程,来丰富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对壶和罐在工艺制作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形式的系列化
(1)美术学习领域开发策略
微课程在小学美术学习领域开发中,结合不同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设计美术微课程在各学习领域中开发的一般途径和策略。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包括造型元素、表现形式和美术媒材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造型·表现”领域微课程开发主要围绕各种美术对象的基本认知、各种造型表现方法和各种媒材的表现效果等方面设计微课程。在《漂亮的房间》微课程设计中,围绕对漂亮房间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房间的布置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设计不同房间的布置、装饰和色彩搭配的微课程,引导学生掌握房间布置装饰的基本方法。设计平面绘画、半立体手工装饰和房间装饰APP软件等三种不同媒材表现漂亮房间的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体验房间装饰布置的乐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创意、工艺制作和材料特性等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改善生活与环境的愿望。“设计·应用”微课程开发主要围绕继承与发展传统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设计与制作方法和材料综合运用等方面设计微课程。在《广告与招贴画》微课程设计中,设计运用生活中各种广告与招贴画图案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广告与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规律。设计纯图式、纯文字式和图文结合式广告与招贴画的微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广告与招贴画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运用平面绘画、素材资源剪拼和海报APP软件设等三种不同途径设计广告与招贴画的示范微课程,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材料和媒介来设计广告与招贴画。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和审美评述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评述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世界艺术文化多元化的认知。“欣赏·评述”微课程开发主要围绕审美对象的认知、掌握美术欣赏方法和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等方面设计微课程。在《玉石文化》微课程设计中,主要设计玉石整体感知和典型玉石个性化了解。玉石整体感知主要是对玉石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的初步认知。典型玉石个性化是对不同玉石形状、色彩欣以及寓意内涵的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玉石欣赏和评述的基本方法。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包括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活动这两个方面,以培养学生整合融通各学科知识能力,提高学生探究性和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过程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综合·探索”微课程开发主要围绕美术学习领域的融通、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美术与生活的融通等方面设计微课程。围绕上述三方面,小学美术微课程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新型学习资源,是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个性化学习载体。小学美术微课程开发具有“综合·探索”领域的特质。
(2)美术单元主题开发策略
小学美术单元主题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形式不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并表现主题内容,激发学生对主题内容的喜爱之情。美术微课程单元主题开发需要整合美术教材,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构建有层次梯度和前后内容连贯的内容体系,对学习内容前后的衔接、难易程度、文化历史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在表现形式选择上,结合学习内容选择不同表现媒材、表现手段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美术实践创作,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和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
例如以《鸟》为主题的单元微课程设计,结合美术教材《鸟和家禽》、《我是一只小小鸟》、《鸟的纹样》和《水墨画鸟》四课内容进行单元主题构建。《鸟和家禽》微课程设计中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其一是对鸟和家禽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整体感知,其二是对学生常见的各种各样鸟和家禽的特点个性化认知,其三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写生的方式表现鸟和家禽,其四是对鸟类保护意识的美育教育。后三课是基于第一节课中对鸟和家禽的认知,运用不同媒材和表现手段来表现形式多样的鸟,培养学生对鸟的喜爱之情。《鸟的纹样》微课程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其一是各种纹样鸟的历史、文化和寓意,其二是纹样鸟的外形发生概括、夸张和变形,其三是运用点、线、面和色彩装饰鸟的方法。《水墨画鸟》微课程设计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国传统与现当代画家画鸟的代表作品欣赏并了解水墨画鸟的基本方法,其二是示范运用水墨的浓淡干湿的特性和破墨水墨效果来表现鸟。《我是一只小小鸟》微课程设计运用综合材料来把自己装扮成一只立体的鸟。
小学美术微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合理统筹安排和科学设计。在开发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开发多元化的小学美术微课程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如何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需要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印证,并不断完善小学美术微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