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美。
2.了解雾凇奇观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地介绍自然景观的方法;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雾凇的千姿百态。
3.通过欣赏、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美,了解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雾凇的千姿百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景观奇美”。
1.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东北的吉林,观赏了吉林雾凇奇观。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说。
2. 看来美丽动人的雾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简要描述了这一奇观。请大家齐读这一自然段。奇观就是指奇特美丽的景象,课文第一小节就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奇美的景象。(相机板书:景观奇美)
3.那么,这么美丽壮观的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清楚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吉林雾凇。(读课题)
二、分层理解,感悟“形成奇妙”。
1. (PPT出示第二小节)默读课文第二小节,划出介绍雾凇形成条件的一句话。
(1)交流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雾凇形成需要哪几个必备条件?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找一找。
(3)交流: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 吉林雾凇的形成满足这三个条件吗?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3. 学生交流。
预设一:严寒季节
(1)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那时的吉林,整个大地就像被冰冻住了一样。也就是课文开头提到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词语读一遍。
小结:满足了严寒季节这一重要条件,还满足了哪些条件?
预设二:过于饱和的水汽
(1)水汽在哪里?
逐一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齐读三句话)
(2)哪些词语反映了松花江市区的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3)请你再读一读描写雾气的这几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浓)
(4)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雾气的变化吗?(指读,点评)(齐读这三句话)
(5)小结:这些词语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说明性的文章用词 十分准确。
7.满足了第二个条件,遇冷凝结这个条件,吉林雾凇符合吗?
8.交流遇冷:
出示句子:从丰满水库……4摄氏度,零下三十摄氏度。
出示词语:4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左右
9.原来温差那么大,这就叫做遇冷。那它是怎样凝结的呢?
交流,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用黄色)
指名读后,点评:你为什么会读得这么轻,这么柔呢?
(你已经感受到了它缓慢而轻柔的过程,谁再来读一读?)
(点评围绕“轻柔、小心、缓慢”展开)
10.作者为了形象地展现雾凇遇冷凝结的过程,还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字,请你找一找——镀。读着这个字,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回答
点评:是呀,整整一个晚上,雾气就是这么缓慢、轻柔,一次又一次地给树木镀上白银,这个过程叫做“凝结”。
11.你瞧,大自然用她神奇的手,轻轻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为松针、柳枝镀上银色。引读:最初——逐渐——最后——(追问: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能否调换顺序?不能,它们一个比一个大,说明雾凇是一点点慢慢形成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美。)是的,作者用“最初——逐渐——最后——”准确有序地写出了雾凇凝结的缓慢、神奇的过程。
12.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这一奇特的形成过程吗?(课件出示,师述:松花江畔雾气缭绕,笼罩着十里长堤,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你感受到雾凇奇观的形成过程是——(神奇、奇妙)(相机板书:形成奇妙)
13.小结:(出示整个第二小节)在这一小节中,作者先概括介绍雾凇形成的条件,接着准确、生动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过程。你能学习作者的介绍方法,当一当小导游,向来自全国名地的游客介绍一下吉林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吗?
14.创设情境,复述雾凇形成的过程。
出示:
形成的条件: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形成的过程: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4摄氏度 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弥漫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镀
最初逐渐最后
(2)同座位练习对话。提供句式:“嗨!大家好!我是小导游***,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吉林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
(3)指名交流。(2个学生,可以请学生上台介绍)(点评:你把吉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讲得很有条理;听了你的介绍,我们都仿佛身临其境了。)
三、补写,感受“姿态奇异”
1.经过整整一夜,到了清晨,雾凇就完全形成了。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来到松花江边,观赏着这雾凇奇观。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观赏。
2.(播放课件)同学们都被吉林雾凇深深吸引住了。现在,你能用一些成语来赞美一下雾凇吗?(琼枝玉树:立即理解)(这是赞美雾凇的洁白晶莹)(千姿百态,这是赞美雾凇的姿态多而奇妙)
3.雾凇的姿态到底是怎样的呢?你能否观察图片,展开想象,写一写。学生完成小练笔。
出示:清晨,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这些雾凇有的像盛开的梨花,雪白晶莹;有的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好像_________, __________ ; 有的如同__________ , ________......看到这番景象,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议。
4、作者是怎么赞叹雾凇的呢?(出示诗句、作者)在作者眼中,吉林的雾凇就是这般圣洁,这般高雅。当他置身其中之时,觉得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来描绘此情此景都觉得太轻,借用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诗句来表达对雾凇的赞美之情。齐诵古诗,而诗中的“梨花”在这里就是指——。
五、总结全文
1.雾凇的美,美在景象奇丽, 美在过程奇妙,美在姿态奇异。(相机板书:姿态奇异)江泽民爷爷于1998年为雾凇题词,全班齐读: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2、神奇的自然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除了今天我们领略的吉林雾凇,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它们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有机会可一定要去一睹它们的风采哦!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四人一小组,围绕雾凇出一份剪报,可以是“瑰丽的雾凇”、“雾凇的形成”等,参加班级小报的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