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以淳朴恬淡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全文流淌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CAI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习得语文技能,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本案正期待引导学生借语言文字技能习得与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来实践“人文性的开掘是从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流淌出来,学生是自然而然地吮吸到的。”这一新课标理念。
设计思路:
课文具明显的中心句段,可以为文本突破口,构建有效阅读话题,引学生穿过纷繁的语言现象,寻语言的本质所在。基于上述思路,本案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的基础上,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紧扣句子“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构建阅读话题,引领学生感受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而且“韧性可贵”,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最后总结,回到第一自然段,感悟文本首尾呼应的写法,洋溢出的浓重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次关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夹竹桃》。这篇课文的作者,他被誉为“学界泰斗”,一齐喊出他的名字——季羡林,季老在文章的开头就表达了他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指名填空)“夹竹桃不是 ,也不是 ,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 。”(出示)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爱夹竹桃呢?
二、总览全文,引出话题
1、要求学生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说明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的一句话——“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这堂课就来看看夹竹桃到底具有怎样的韧性,它又能引起我们的什么幻想?
三、抓住重点,感悟妙处
(一)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看到韧性,你能想到哪些词?(不屈不挠、顽强不屈、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坚持不懈、能屈能伸、百折不挠)
2、对比引出夹竹桃的韧性。
自然界中许多植物都具有这种韧性。
(屏显)我喜欢菊花的韧性,因为(师生读《秋菊》),菊花的韧性表现在?
我喜欢竹子的韧性,因为(师生读《竹石》),竹子的韧性表现在?
作者喜欢夹竹桃的韧性,它的韧性又表现在哪儿呢?
自读第四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在文中做上记号,在右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3、交流第四自然段
(1)第一句
●“悄悄地”“一声不响”体现夹竹桃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谦逊。你能读出这种默默无闻、不事张扬吗?
●“又开出”“又长出”是啊!夹竹桃似乎永远都开不完,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生生不息。你还能把他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读出来吗?
小结:夹竹桃悄悄地开,开了又败,败了又开,默默无闻,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很可贵吗?它的韧性还体现在哪?
(2)第二句
●“无日不迎风吐艳”说明夹竹桃每天都开放。为什么不说“每日都迎风吐艳。”要说“无日不迎风吐艳?”(无日不,这叫双重否定,能更加突出强调夹竹桃的韧性)
●夹竹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开放。
小结: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他们始终不张不扬,默默地开放,所以看不出——(引读)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就是韧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儿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它的韧性还体现在哪?
(3)第三句
①其它花开花谢,只开一季,而它却开三季,生命力顽强。
②理解“无不奉陪”
(屏显)在季老的院子里,春天的各种花(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夏天,这些花谢了,取而代之的是(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秋天的各种花(怒放),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小结:这就叫“无不奉陪”,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儿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里,作者再次应用了刚才我们说的双重否定的写法强调了夹竹桃的韧性。
(4)齐声配乐读这段,再次体会夹竹桃这种可贵的韧性。
4、课文要写夹竹桃的韧性,而第三自然段对夹竹桃只字未提,却花了整整一段把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是不是偏离主题了?(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百花的美丽,衬托了夹竹桃的清雅;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百花开,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侧面衬托:夹竹桃的韧性。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总结本段,由文及人:就是因为夹竹桃这种可贵的韧性,所以,作者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
我们经常说,言为心声,作者这么喜爱夹竹桃,欣赏它那种可贵的韧性,是否他们之间也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呢?别急,看看下面一段话,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屏显)“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 。 ( 《留德十年》 )
从中你感觉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人?
的确,季羡林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偷偷地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写作,从年轻时的红衣少年,写到白发先生,生命不息,笔耕不止!这就是可贵的韧性。所以,季羡林爷爷写夹竹桃的韧性也是在寄托自己的志向啊!这种借事物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1、过渡:在季老的心中,夹竹桃的妙处不止如此,还在于它能引起作者的幻想。
2、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
●花朵:一团模糊
●香气: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袭(为什么不是“飘”?)
●影子: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3、老师很喜欢这一段,想读一读。
4、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读得好?
小结:地图、墨竹、荇藻这些简单的事物经作者的想像,经作者动静结合的描述,变得动了,活了,于是,老师边读边想像这一幅幅画面,就把抽象的文字读活了。
5、你们想学着老师也来读一读吗?喜欢哪个就美美地读读它。读到什么,就想到什么,这样才能读出感觉来。好吗?(自由读——指名配乐读)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用心地听,你的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幅神奇有趣的画面。
6、课堂练笔:真奇妙啊!现在你就站在月光下的夹竹桃前,你又会产生哪些幻想呢?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再写一写(出示有提示和没提示的填空,让学生选择填。)
我幻想它是小溪,我的眼前就真的展现出 ,偶尔有几只小虫子飞过,这就是 。
我幻想它是蔚蓝的天空,
。
我幻想 。
小结:夹竹桃能引起我们这样的幻想,所以作者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四、总结全文,理解难忘
1、(欣赏录像)师解说: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花色奇妙,具有韧性,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却成了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再读课题)
2、请男生读开头女生读结尾,再次感受一下作者前后呼应的写法。
五、拓展阅读,迁移写作。
1、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发表已经五十多年了,其实,我们这篇文章只是原文中的一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下原文来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推荐阅读《二月兰》。
3、2009年7月11日,本文的作者,被称为“夹竹桃知己”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病去世了,享年98岁。有人说季老没有离去,他的精神,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的财富,以及对中国国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必将被世人所铭记。让我们再次回忆季羡林爷爷生前曾说过的话:“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季羡林爷爷的这段话给我们指出了写作的一条秘妙——写自己真正感动的东西,否则就成了喊口号,成了无病呻吟。《周易》中有一句话:“天人合一,物我相通”哪一种植物与你相通?是你真正感动的呢?(屏显:青松、红梅等图片以及省略号),在他们身上,你想寄托些什么呢?你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也学着写一写吧!别忘了,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写作方法,能展开适当的联想就更好了。
3、以罗丹的名言结束这堂课:“世界上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平凡中的美丽。
板书设计
花色
夹竹桃 (留恋、回忆) 韧性 爱
季羡林 幻想
侧面衬托
托物言志
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