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点”的选择与应用的研究》>>文献研究>>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用教学”
课题组成员孙新霞摘录学习
发布时间:2019-04-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新霞

2018-09-18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用教学”

现在的语文课堂真可以用“五花八门” 、“精彩纷呈”来形容,公开课上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我不禁常常想:语文教学究竟要教些什么?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呢?这一段时间读了刘仁增老师的《语用》一书,终于明白了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用教学”。刘仁增老师认为:语用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语言的基础,就是获得言语技能。主要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并学习简单的实用语法。第二是语言的应用,就是运用言语技能。主要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第三是语言的提高,就是运用阅读技能自主阅读,自主获得,从中学得知识,丰富精神,滋养心灵,提升能力。现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来谈谈对“语用教学”的理解。

一、“来”——感受语言的魅力

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这个“来”就是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这也就是刘仁增老师所说的语用教学的第一个层面“获得言语技能”。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让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讲述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什么情感。任何一篇文章拿出来,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要了然于胸。

下面是我教学“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颐和园》)时的一个片断:

师:仔细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学生认真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昆明湖很静、很绿,像一面镜子,又像一块碧玉。

师:为什么说昆明湖像一面镜子,双像一块碧玉?

生:因为昆明湖很平,很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所以说它像一面镜子。

生:因为昆明湖水很干净,碧绿碧绿的湖水像一块碧玉。

生:因为昆明湖四周绿树成荫,湖水又很干净,风平浪静时,四周的景物都倒影在水中,闪闪发光的湖面就像块晶莹透亮的碧玉。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文中用“滑过”而不用“划过”?

师高兴地说:请大家结合上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如果用“划过”,说明游人很用力地划船,水面上会留下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行驶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过”更符合下文。

生:我认为用“滑过”好,因为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大家要好好欣赏,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

师:能否联系上文再想一想?

生:刚才不是说了,湖很平,很静,像一面镜子,又像一块碧玉,镜子和碧玉的表面都很光滑,游船、画舫就好像在很光滑的镜子上滑冰一样, 所以“滑过”用得好。

师:是的,这个“滑过”用得真巧妙,一个简单的文字,却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初会这个句子时,首先关注的是“绿” “静” “镜子” “碧玉” “滑过”这些特别的文字,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反复品读揣摩,读懂了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意味,从而有所“得”——感受语言文字自身的魅力。

二、“回”——感悟语言形式的精妙

在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后,“再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回” ,这个“回”就是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也就是刘仁增老师所说的语用教学的第二个层面“运用言语技能”。

《颐和园》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我们都感受到了颐和园很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它的呢?

生:作者游到那里就写到那里,比如,他在游长廊,他就说“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他到了万寿山,就写道“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师:对,这就是按参观的游览顺序来写的。今后,我们写参观记或游览风景名胜的习作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写。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了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都是概括介绍颐和园,中间四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师:你真会发现,这种开头和结尾概括介绍,中间具体介绍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总结构。我们的许多课文都是这样写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结构很完整。

生:条理也显得很清楚,使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一目了然。

师:对,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就可以学习这种写法,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就能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师:再读读课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让你感觉很美、很特别?

生:我觉得最特别的句子还是刚才我们反复读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为什么作者能把句子写得这么美?

生:用了比喻,把昆明湖比作镜子,又比作碧玉。

生:我也认为这一句很美,它不但写出了昆明湖静的时候很美,还写出了昆明湖动的时候也很美。

师:这就叫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

《颐和园》这一课无论是在布局谋篇上,还是在表情达意、遣词造句上,都可以堪称是写作的典范。对于这些典型的、精妙的语言形式,我们要精心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其精髓,从而有所“得”——感受语言形式的精妙,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欲望。

三、“去”——践行语言的艺术和智慧

现在教学如果只“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还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章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学以致用。在感悟语言形式的精妙之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去学习、模仿,将别人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经过自主阅读而获得的艺术和智慧。也就是刘仁增老师所说的语用教学的第三个层面“语言的提高”。

在学完《颐和园》后,就可以让学生运用阅读技能自主阅读有关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自主获得各种信息和智慧。周末让学生去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在实践中提升。习作时,可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精妙的语言、精致的布局,写出自己对家乡风景名胜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吸收文本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意境,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语言的整合和运用,从而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获得语言的艺术和智慧。

这样教学下来,学生通过理解语言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掌握语言的形式,感悟语言的精妙;再学以致用,掌握语言的精髓,最后达到“语言的艺术和智慧”。这样“来——回——去”的教学,是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这和刘仁增老师所倡导的“语用教学”是一脉相传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