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一是加强教学管理,规范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教学行为;
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具体内容:
一、备课工作要求
1.按学期制订教学计划。
各年级教研组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本册教材的总要求,对各单元教材进行简析,根据教研组教师的集体讨论意见,由教研组教师综合在一周内制定出本学期教学计划,经教导处批准后实施。
教学计划必须包括下列内容:
(1)各班级情况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和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4)明确质量提高措施,内容包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培优补差工作”等。
(5)教学进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课时、周次”。
2.备课规范。
认真写好课时教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了解班级学情,教学过程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工作不满六周年课课手写详案,每课时的具体内容为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16篇)。 工作满六周年的教师完成8课时手写详案,每课时的具体内容为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8篇)。
每位教师必须课课有书备,主要是在书上写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完成书后的习题解答等。
二、课堂教学工作规范
1.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做到准确,灵活。
2.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语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提升阅读理解的效能。
累积: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深入研究,直到背诵。这样以点带面,长期累积,既学好基础知识又提高基本能力。
表达:以课文为范例,学习谋篇布局的表达方法以及修辞手法等。
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老师、课本),更要指导学生有效质疑(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指向明确)。
合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不仅学习到语文知识,学会表达,而且学会倾听,取长补短,学会合作(与同学、老师),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3.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求
说规范的普通话。
运用适合的语音语调:声音高低适中,语调抑扬顿挫,没有口头禅。
激励语言和批评语言恰如其分,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激励或批评。
注重形体语言和心理语言。
仪表端庄、态度亲切、语言幽默,并能随机应变,促进师生的和谐气氛,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4.教学语言生动
导语:简洁、恰当、生动活泼,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新授:讲解到位,深入浅出,有一定拓展,提升。
总结:精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生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5.语文课堂板书要求
正确,不写错别字。
工整,不写潦草字、繁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
美观,精心设计,行列整齐。
有效,紧扣教学,简洁明了。
6.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培养要求
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养成逐字句阅读课文的习惯。
A.既要认真地读课文,也要认真地读与课文有关的提示、注解、思考练习等方面的内容。
B.对于阅读中的重点、难点、随处批批划划。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会精读、速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
养成随堂巩固,随课复习,随单元小结的良好习惯。随时夯实基础知识,归纳和理解课文内容,使知识学得更扎实。
养成及时检查作业,改正作业错误的良好习惯。结合老师点评,仔细阅读教师评语,找出错误原因,认真更正错误。
三、上课要求:
1.教师必须在预备铃响前到达教室,及时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重习惯养成)
2.教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注意各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性。
4.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问能力。中高年级逐步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但课堂上要检查反馈。(重习惯养成)
5.阅读教学重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字、词、句、段、篇的语言训练,注重整体感悟,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和实践。(重兴趣培养)
6.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培养综合的语文学习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能力的培养。(重习惯养成)
7.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养成查阅工具书、动笔墨读书、边读边思、独立思考、专心倾听等良好习惯。(重习惯养成)
8.课堂上要有五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写字。(让时间)
9.教师要善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兴趣,让表达)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工作的规范
1.作业种类
(1)《习字册》
(2)《补充习题》
(3)《语文练习与测试》
(4)作文本(练笔本)
2.作业数量
(1)每天都有默写内容,从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到需要背诵的文章段落课课默写、个个过关。
(2)配合课堂教学及时做好补充习题与练习册。
(3)根据教材安排、教学实际安排习作和练笔。除教材上规定的每学期7至8篇习作,一年级一周两句(可提供词语造句);二年级一周一句群(每位学生的写话内容基本不同);三年级8篇,其余年级7篇。三年级250-300字,四年级300-350字,五年级350-400字,六年级400-450字。
(4)家庭作业(书面),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量不超过二十分钟,五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半小时。
3.作业格式、书写用笔
1、《习字册》低年级用铅笔,中高年级一律用钢笔。
2、《补充习题》,《语文练习与测试》(——三年级用铅笔,四——六年级用钢笔)
3、作文本必须两套,一是大作本,根据教材单元训练;一是练笔本,结合课文、活动,灵活安排学生练笔。(低年级只须一本练笔本)(低年级用铅笔,中年级用铅笔,高年级用钢笔)
4.作业批改
(1)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及时,做到逐题批改,不漏批错批或不批,批改一律用红笔。
(2)批改符号:对的打“√”,错的打“×”(符号长度不超过两格。)
(3)作业批改等第:优、上、中,对于做得很好的可加☆激励。中高年级的补充习题、练习册的订正一律用铅笔,便于学生复习。
(4)作业有错误让学生及时改正,并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5)作业错题订正批改要做到及时、准确、清楚。
(6)每学期每个学生详批四篇,包括修改病句、圈出错别字,有眉批和总批。其余的作文也要修改病句、圈出错别字,有适当的眉批。每篇作文批后选取若于篇至少用1课时在班里进行评讲,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学生辅导工作规范
1.在每堂课规定的课堂作业安排时间内,认真辅导全体学生做课堂作业,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有突出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并对个别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2.教师应根据课堂作业与学生作业、考试等反馈的信息,经常、及时、有目地的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每周下午的辅导不少于1次,要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缺漏,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3.重视朗读训练,确保两个“10分钟”。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还要充分利用早会课,要求每班每周至少两次有教师进班指导的语文早读,做到早读10分钟时间有保障、内容有安排、要求有布置,过程有指导。合理安排学生在家学习时间,原则上每天在家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
4、保证阅读总量,培养阅读习惯。
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争取到六年级毕业时课外阅读总量超过200万字。
5、重视古诗积累,进行文化熏陶。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默写《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文,并向学生推荐更多的适合学生背诵的古诗文,让学生从小多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评价与测试工作规范
1.学科调研与测试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考查重在检测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所测试内容应在教材规定范围之内,不过分拔高要求,不出偏题、怪题、不玩文字游戏。
(2)发展性原则。考查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前后打通,促进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3)综合性原则。学科考查时应考虑各知识点的融合,各年段知识的整合,各学科知识的渗透,有机地将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2.学科调研与测试的目标
学科调研与测试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学科调研与测试的形式
学科调研与测试采用口试、面试、笔试、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口试的内容可以是朗读、背诵等;面试、笔试的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语文能力的发展状况和应用能力。
4.学科调研与自主练习的具体操作说明
(1)平时自主练习一般每单元一次,练习时间由教研组教师安排
(2)学校根据学科内容进行调研。
(3)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5.学生成绩分综合成绩、习作成绩两块。平时成绩以学业状况、平时学习、态度、习惯、方式等占60%期末测试成绩占40%计算。
6.考试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在具体评定时,先采用百分制,再折合成相应的等级。
优秀:高年级:85分以上(含85分),一~四年级:90分以上(含90分);
良好:高年级:75—84分;一~四年级:75—89分;
合格:60—74分;
不合格:60分以下。
七、教学研究活动规范
1.关于集体备课,具体要求见《崔桥小学集体备课制度》。
2.关于研究课。针对课堂教学现状,教研组在一学期中至少为全校老师展示一次次“主题式”教学研究风采。教研组坚持每周一次(周三下午三节课后)常规教学研讨活动(集体备课),学期末每个年级开展一次复习研讨课活动,按月完成相应的教研组活动手册,30日前上交教导处检查。
3.每个语文教师每学期听语文课不少于20节(具体数据以教科室教师培训方案为主),其中作文课至少占五分之一,同教研组教师的互相听课不少于三分之二。
4.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学要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学校开展的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建设书香校园和平安校园的各项举措相结合,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学期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