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科研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8-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金立成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改革中国旧式教育,为中国教育寻求出路,使教育成为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陶行知一直是应中国现实之迫切需要而办学,无论是早期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还是后来的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体现了陶行知的办学宗旨,即教育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归宿。陶行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宝贵遗产。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改革中国旧式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陶行知办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陶行知认为:在学校里并非一面教人,一面受教。就算了事。要使学生的精神意志和能力,渐渐发育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陶行知认为,学生的道德至关重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在智育上,学生应追求真理;在体育上,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谈其他方面的发展;在美育上,艺术的培养和熏陶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劳动上,陶行知不仅要求学生向劳动人民学习、参加各种劳动实践,还要求学生通过“在劳力上劳心”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一)坚持德育为先

陶行知在办学实践中实施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集体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三大方法。陶行知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主张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育才学校教有纲要草案》中,陶行知明确提出:育才学校的生活与教育是统一的,它认定劳动生活即是劳动教育,用劳动生活来教育,给劳动生活以教育......政治生活即是政治教育,用政治生活来教育。”陶行知认为,德育,重在自治,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治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更新。工学团是陶行知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形式他在《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中解释:“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说得清楚些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1工学团可以说是一一种全新的德育方式。工学团是“工场、学校、社会”、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了“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卫人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官言中指出。创造的教育加创造的学校、必须要有创造的教师、创造的学生、创造的教学做。

首先数师要树立创造教育理念,改革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式、教育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其次,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任务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等多种因素,尤其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对学校创造环境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次,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提出学生“六大解放”,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实践的条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给予学生适当的宽容、给予学生创造的激励。最后,要进行教学改革,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学要以学生学为中心,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陶行知 1946年5月在《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一文中说:“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才能兴趣,然后再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联系起来。陶行知反对“唯师独尊”。极力主张师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他说:“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陶行知认为要因材施教,“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教师要做到“教人者教己”,因为教师自己学好的终极目的是教授好学生,好的教师要先设身处地,把新知识融会贯通、研究透彻了,才能传授给学生,只有真正明白教材,并且掌握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传道授业的理想效果。教师要为教而学,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一切丛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育才学校是“教人者教己”这一教育方法的成功实践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