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剖析▏王晓波: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情境再现】:
班主任段老师一向不喜欢学生之间打小报告,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告状”总是一笑而过。
一天晚上7点,段老师早早来到学校。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他马上猜到是学生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可是追到班里调查,却发现学生不愿说出真相。还有学生说:“段老师,您不是一向不主张我们打小报告吗?今天这是怎么了?”
如果您是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请针对以上情景进行阐述,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相关经验和应对策略。
【情境剖析】:
“打小报告”或者说“告状”是小学阶段常见的现象,也是令班主任颇为头疼的现象。常见处理方式往往有两种:要么来者不拒,接受“小报告”并帮助学生一一解决;要么装作视而不见,如本期情景中的段老师一样,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告状”一笑而过,让学生自动消化、自己解决。
不同的处理方式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前者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认为老师认可“打小报告”,从此,班级里的“告状”现象与日俱增,不仅班主任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而且同学之间也容易相互猜忌、互相提防,不利于学生的团结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而后者的处理方式虽然会让班主任轻松不少,甚至学生在遭遇困境时也会因为无人支持而选择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但在此过程中也会积压不少问题,甚至为后续的教育埋下隐患,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下降。比如,本期情景中,在遭遇“玻璃打碎”事件之后,学生不愿说出真相,就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班主任不再信任。由此可见,以上两种方式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打小报告”问题之道。
那么,面对学生的“打小报告”现象,班主任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的?笔者以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学生“打小报告”这件事的。有专家学者认为,教师默认学生之间互相打“小报告”,实则是在培养“告密者”。李镇西老师就曾旗帜鲜明地反对“打小报告”,他说,“在我的教育中,我从来就反对学生给我打小报告。”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曾经公开说过“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出汉奸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告密”。这也是一部分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打小报告”时选择“一笑而过”的原因之一。但显然,这部分班主任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这两则声明中,李老师所说的对象是具有一定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中生”,郑渊洁先生所说的对象则是经过班主任授权的“小学班干部”,与本文情景中探讨的一般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笔者看来,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之间打小报告,更多的是在向教师发出“呼救”,是一种“求救信号”,因为他们还不会或者说还不善于解决遇到的问题,只能向家长和老师求助。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班级里的“打小报告”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问题解决宝典: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仔细分析学生的“小报告”,会发现其内容不外乎以下几种:1.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常见的模式是“老师,**骂我/打我”;2.物品遗失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常见的句式是“老师,我的东西被人“偷”走了”3.东西被损坏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小概率事件。针对这些现象,我一般不会直接处理,而是利用班会课或许夕会课的时间,引导全班学生就某个现象、某种问题,共同思考解决的方式,形成该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写入班级的“问题解决宝典”中。
比如,三年级的时候,班里经常有学生来“告状”,说自己的东西丢失了,而另一方面,则是有学生不断向我汇报“捡到一样东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经过讨论,得出了“如何面对捡到/遗失物品”的解决宝典:捡到物品的第一步,及时询问是谁丢了,第一时间找到失主后归还。失主要对归还物品者致以感谢。第二步,如果没有找到失主,那么,就将物品放在班级的“失物招领处”。第三步,如果捡到的是无人认领的钱款,则放在班级的“首席财务官”处。由财务官做好登记记录。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时,财务官把四年的无人认领款汇总后交给我,居然达到了158元之多。我们用这笔钱采购了一些新书,并和班级图书馆里的图书一起,在毕业之际赠送给了中年级的同学们。除了有“捡到/丢失物品”的解决方法外,我们还有“遇到争执”“打碎物品”“跑步跌倒”“跌倒擦伤磕破”等等针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都被我们写进“班级问题解决宝典”的本子里去了。
可想而知,学生一旦掌握了“问题解决宝典”,就知道在遭遇本情景中的“教室玻璃被打碎”事件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大呼小叫,而是清理破碎物品,以免伤人。其次,是向老师说明缘由。如果是无意中碰碎摔碎普通的小物品,也可以不说明缘由,老师和同学也并不会指责,可以直接跳到第三步:照价赔偿或购买相同物品进行赔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为他人着想的善意、直面问题的勇气、主动担当的意识等。
除了方法之外,大家还总结出了处理问题的一些原则。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且饶人”“吃亏是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学会寻求帮助。”虽然教给学生面对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但我也会强调:在遭遇困境时,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和智慧。我们也总结出一些需要寻求帮助的场景,比如生病了,或者遇到身体伤害及遭遇危险时,都要报告老师,或者其他可靠的人以寻求帮助。
问题解决宝典,既是全班同学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的行动指南。而在“宝典”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可以说“宝典”既着眼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更着眼于学生未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 家校协同共育:多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曾几何时,当孩子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求助家长时,家长给出的回应往往是:“告诉老师”,仿佛“告诉老师”是万能的解决问题之道。而现在,在“告诉老师”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实在解决不了的,家长甚至会直接出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家长们的这些处置之道,表面上看,是把孩子眼前的问题解决了,但往长远来看,则后患无穷。孩子不仅没有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连直面问题的勇气也失去了,成为了问题的上交者和逃避者。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并且指导家长正确养育孩子的方法。就“学会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件事而言,我一方面通过信件的方式,告诉家长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呼吁他们学会放手,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除了针对全体家长的引领之外,还有一对一、手把手式的具体指导。唯有家校协同共育,才能让班主任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让5+2产生大于7的效应。
3. 班级日志:多给孩子提供倾诉表达的机会。
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班级里“打小报告”的现象逐渐少了。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即班主任对于班级发生的事情了解得少了。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一些问题变得比较隐匿,由外部矛盾转向心理问题,如何解决新的困境?
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写“心情日记”。心情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唯一的要求是:真实。必须是真实事件的真实记录,真实情感的真情流露。“心情日记”在三年级初写阶段,以5人为一小组轮流写,进入高年级,学生独立意识萌芽,则转为每人一本写。虽然记录的是个人心情和事情,但往往离不开班级这个大背景,班主任一方面可以借此了解班级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
学校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学生在其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地相处。小学阶段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正常的,冲突、矛盾、闹别扭也都是正常的,他们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中,不断摸索自己的边界,与他人相处的边界,从而不断觉察自己、认识自己。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问题的逃避者和推卸者,而是成为问题的担当者和解决者;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做,而是鼓励他去探索可以这样做;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听话的追随者和模仿者,而是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自主的个体;好的教育,就好像是在大海中点亮一座灯塔,为孩子指引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