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德育少先队>>辅导员加油站>>方法▏王淼:班级卫生问题之我见
方法▏王淼:班级卫生问题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05-17   点击:   来源:21度班主任   录入者:王淼

方法▏王淼:班级卫生问题之我见

 王淼 21度班主任 2022-05-17 10:03 发表于江苏


最近跟同事谈到班级卫生问题,都觉得非常棘手。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效果往往是昙花一现,几节课下来,教室里又是一团糟。身为班主任,眼里容不得沙子,自然更容不得这些垃圾,每次都要批评教育一番,结果往往是“感动”了自己,学生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作为班主任,对于教室里脏乱差的现象,该如何自处那?我觉得教室卫生问题不容忽视,脏乱差是显性的表现,作为班主任,要追溯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增强卫生意识是重点。首先,一个班级打扫干净不久又脏了,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说明这是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没有维护和保持教室干净整洁的意识。当然,班主任也都知道要提高学生的卫生文明意识,都会开展主题班会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是割裂的、片段的,可能就是开展了一次活动,没有了下文。我们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系列的文明卫生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真正把爱文明爱卫生刻在“骨子”里。


提高生活力是关键。学生爱乱扔垃圾,扫地扫不干净,归根结底还是生活力缺乏的原因。乱扔垃圾,是因为从小在家都会有人帮他整理,家里总会有人清扫,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当之处。扫地扫不干净,是因为劳动得不到方法的指导,扫地的姿势和方法都不正确。可见从小没有进行这些简单的劳动行为的指导,导致做起来非常吃力。还有的孩子是收纳能力有问题,把所有的东西都一股脑儿塞进了课桌里,不管有用没用,等到拿东西时,各种废纸垃圾全都飘了出来……无论是哪种情况,其实都是不会生活,不能自理的表现。班主任还是要把提高生活力作为教育的关键,获取家长的支持,家校协作,一起提高孩子的生活力。


营造爱卫生的氛围是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是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当学生发现身边的人都很爱干净,都把东西收拾的很整洁时,他一定不好意思再把干净的环境弄脏,有点类似“羊群效应”。首先,班主任可以仔细观察,抓出几个特别不爱干净的典型,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与爱干净的学生做同桌,学习他人的卫生意识和收纳能力。其次,班主任要做好示范,带头捡起教室里的垃圾,经常收拾讲台,带着孩子一起打扫教室,做好学生的榜样。再者,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布置上下功夫,做个好看的“垃圾桶之家”,吸引孩子们把垃圾扔到桶里去,在墙壁上多贴一些文明卫生标语,把教室装点得美美的,让学生不忍弄脏。


自律与他律结合是保障。作为班主任,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告诉学生:“把脚边垃圾捡干净,我来检查了。”导致学生产生固化思维,对班主任产生依赖心理,等着班主任来检查来催促才会想起来要把教室打理干净,这也导致班主任要事事“亲力亲为”,身心疲惫,做得多做得久难免负面情绪爆棚,对学生发脾气。其实,这也是有小技巧的。一方面,班主任可以成立卫生督查小组,责任到人,由学生去检查卫生情况,督促其他学生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在晨会课或者夕会课进行总结,形成一个“他律”的闭环系统。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评选“爱卫生的男孩女孩”、“文明小卫士”、“教室清道夫”等荣誉称号提高学生自我监督卫生的积极性。

作为班主任,如果发现自己在解决一个问题非常吃力的时候,还是要试着追溯背后的根本问题,从根源解决,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其实在班级卫生工作上,我也还在不断地摸索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