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作为任课教师必须匠心独运,巧妙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放在首位,突现学生主体;其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大胆地创设教材,在活动过程中加强方法的指导,注重提升学生的经验,并关注活动细节,以求达成多维目标,还可以巧用学生的矛盾争议,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最后切记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延伸,真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整合 有效性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改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亮点主要表现在:它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难点主要表现在: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没有现成的配套教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真正发挥活动育人的能力,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突出活动层次,体现学生主体。
在小学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在政治思想、社会公德意识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认知起点的规律,任课老师要认真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识,不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活动来开展,更要把它作为一种课程来完整地实施与指导。不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实施,都要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突现学生主体。
如开展《家乡的变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首先可以情境导人,引发学生共鸣。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家乡崭新面貌的优美图片,有武进新市民广场的雄姿,有横林国际地板城的概貌,有神秘诱人的恐龙园,有气势壮观的淹城野生动物园,还有近几年崛起的常州大的酒店、大的商城等等。根据儿童直观感性的认知规律,用图片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这样设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的储备,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入情入境,释放自己的情感,品味家乡之美,并立建设家乡之志。
接着有机播放学生调查、访问的录像片段,以“衣、食、住、行”等方面为切人口,回忆家乡的过去,并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呈现出来,与武进的现在形成今昔对比,再次获得感悟和认知。
在观看录像片段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相机小组汇报“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调查情况,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用学生真切的感受、翔实的材料,通过体验和感悟明了家乡变化之大,为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体现了儿童的良好品行的养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由此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习惯。在学生初步感知家乡的变化后,我会启发学生自主生成问题:“为什么家乡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是勤劳、智慧的家乡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政策下使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行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在于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并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谜团。以上图片的对照、数据的对比、录像的播放和调查汇报,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现,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贴近学生生活,大胆创设教材。
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配套教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最难的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很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动生动有趣,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真正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的来源是多元化的,它因为本身课程的特点,需要吸收多方面的内容,以突出“综合”二字。比如《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引发出《外国的交通趣闻》、《我国的交通状况》、《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等多个活动的主题,而每个活动主题又可以分别引申出其它更小的讨论主题,如讨论《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一活动主题时,我们可以引申出:“学校附近的交通状况调查(社会实践)”、“小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吗?(辩论)”、“小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等活动主题。这样层层深入,向纵深处发展,那么教材如同旭日东升,瞬间光芒万丈,无穷无尽。学生所受的教育,绝不是单一的教材所能比拟的。
另外我们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把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及时补充进去,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编一些教材教学内容,使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虽然老师没有现成的配套教材,但实际设计的活动,跟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活动设计的针对性更强,实效性也就更明显。
三、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提升经验。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断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活动的实效,使儿童的生活经验得以不断充实,活动能力得到不断升华。以《身边的民风民俗》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我主要重视这样几个环节的指导和研究:
1、如何组成有效的合作小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我从兴趣、能力、家庭住址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结合成比较合理高效的研究小组。如:在引导学生开展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先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三个内容将学生初步分成三个大的兴趣小组,再根据兴趣小组中学生的不同能力并综合考虑家庭住址(就近原则)关系,将学生分成几个六到八人的学习小组。接着,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引导各小组展开活动。
2、如何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教师帮助各小组完善计划,指导他们怎样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如,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了解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指导方案就包括“小组成员”和“分工”两个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怎样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对于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为例,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不仅限于人们最熟悉的纪念屈原,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这些说法很难从身边的人口中得到,需要从有关书籍和网络上搜索。我们引导学生既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已有资源,进行观察、走访、搜集,又要敢于、善于向身边的人“求助”,请他们帮助自己搜集资料。考虑到家庭和社会还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课程建设中来,作为教师,还要为保证学生活动的顺利展开帮助他们与家长及其他人员沟通、合作。在信息处理上,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文字记录、音像收集、动手操作等,以利于交流和展示。具体操作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时,一定要列出小组内准备运用的资料搜集的方法,如:请教家长或其他人;查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等。
潜移默化中,学生意识到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要蛮干,要善于动脑筋思考,学会巧干。只有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这样的意识,才能让学生提升生活经验,真正学会生活,从而落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
四、巧用矛盾争议,拓展思维空间。
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常会因为观点的分歧、认知的差异而产生争议,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巧用矛盾争议,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积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开展《让生命之花在校园里绽放》这一活动时,我先这样出示动画:有一位小女孩在生活中看见了这些行为:儿童独自下河游泳;电线杆下放风筝;用湿手拔插头;两个孩子在阳台下放鞭炮。小女孩提出疑问:“你知道这些行为隐藏着什么危险吗?怎样避免这些危险?”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游泳时应注意什么,应在什么地方放风筝?如何正确拔插头?再议议还有哪些地方也不能放烟花爆竹?学生一一作出反馈。这样让文本中的儿童与学生对话,再现日常生活中不安全的一幕幕,以矛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诱发学习动机。
然后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有可能引发危险的行为和事件?”展开小小辩论赛,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参与辩论。辩论旨在让学生由一点辐射整个生活领域,使他们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安全隐患,不留神就会引发意外事故,甚至酿成悲剧。随后,我相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资料——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并追问:“读了这些小资料,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例交流,进一步感受到危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而以此为戒,努力不做危险的事,进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辩论中,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智慧的结晶、真情的流露。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感悟远远高于教师的说教。儿童自主辩论,也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这样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居家生活的安全防范意识,学生在思辩中强化了安全意识的自我教育,也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落实。
五、关注活动细节,达成多维目标。
良好品质的养成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渗透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处理之中,当然也要渗透到每一个活动细节的设计当中。细节就是一种机遇,一种智慧,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挖掘细节,就能找到有效活动的源头活水。
例如在《奇思妙想,变废为宝》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在学生“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表扬那些讲卫生的孩子:“XXX同学做得真好,他把纸屑都装在纸杯里。”、“XX同学不光手工做得好,卫生意识也不赖。”
通过这样的正面强化,学生明白了“美好的生活是从好习惯开始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习生活的课堂,才是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接着教师又巧妙地引出了变废为宝、节约能源的环节,让学生知道即使是废纸,也是大有作用的。
这一环节水到渠成地把活动过程与环保意识整合起来,既激起了学生保持环境卫生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不能不使人深深感受到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多么重要!没有关注细节的预设,没有关注学生需求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六、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延伸。
为了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活动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服务。
1、与《品德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开展《走进家乡、畅想未来》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把它与思品课《家乡的变化》一课紧密结合,我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去了解和探索家乡的风味小吃、特色产品、历代名人等知识,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且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激发其为未来家乡增光添彩的动力。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强化实践能力。如开展《我们与绿色同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开展《迎绿色奥运,做环保卫士》主题中队活动,引领学生了解“绿色奥运”的内涵,知道环境污染对地球及人类的危害,教育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并呼唤更广泛的公众环境参与意识。从而激发队员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智慧的火花,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该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匠心独运,巧用一切资源,积极捕捉活动的契机。真正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每个儿童的健康发展,真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