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介绍
崔桥小学创办于1919年。 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废科举,倡新学”推动了崔桥小学教育事业改革。1919年,余巷冯良臣先生在崔桥刘家祠堂创办新学,是崔桥乡第一所小学,形成崔桥乡小学教育的雏形。1922年,横林徐希生、俞彦生等先后在崔桥戴家场陈家祠堂办学,改革旧的教育制度,采用国民教育课本,原来的私塾逐步改革为“学堂”,俗称“洋学堂”。1924年(民国十三年),乡人陆盈庭在崔桥资助创办了“私立盈庭小学”,校舍借崔桥刘家巷振大茧行及民房数间,4个教室,8位教师,设有小学高级班。校长俞彦生,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所小学。1927年(民国十六年),盈庭小学停办,创立了“武进县公立崔桥乡初级小学校”,3个班级,110名学生,5位教师,校舍迁至崔桥华佗庵旧址(崔桥刘家巷西)。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旅沪商人濮文彬,捐助校田30亩,作为学校基金,在地方热心教育人士的赞同下集资建造校舍,于1936年春落成。计平房教室12间,礼堂3间,辟校园花圃,运动操场,增添教学设备,学生图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校园中央建落成纪念塔一座以资纪念,塔基四周刻有碑记及地方热心教育资助人名单。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全乡11所小学,建立并巩固新民主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校更名为“武进县崔桥中心小学”,负责对全乡11所村级小学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1977年原校址全部划归崔桥中学,小学部重迁华佗庵旧址。1983年崔桥中心小学迁入原崔桥针织厂(县崔桥卫生院西侧),当年又扩建平房教室11间,学校总面积达4100平方米。1994年,学校再次迁址原崔桥中学(现崔桥地板城身底下)。1999年8月,崔桥乡人民政府易地新建崔桥中心小学2#教学楼工程开工(崔桥幼儿园西)。2000年4月,行政区划调整,崔桥乡与横林镇合并,新的横林镇政府按照新建崔桥小学的总体规划,继续投入资金。2000年9月,2#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崔桥小学整体迁入新校舍,属横林中心小学(现横林实验小学,2000年10月实验小学分设,镇北小学成为横林中心小学)管辖的村级小学。2001年9月,1#教学楼、4#食堂楼竣工投入使用,蓉丰小学(2001年2月并入)、共庆小学、梅巷小学、后圻头小学并入崔桥小学。2002年9月,崔桥小学成为武进区教育局直管的独立小学,学校更名为“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2005年1月,恺堂小学、卫星小学并入崔桥小学,至此,崔桥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全面完成。2005年9月,3#综合楼、5#食堂楼竣工启用。2007年7月,崔桥初中并入横林初中,校舍场地全部划归崔桥小学,成为崔桥小学的东校区。根据教育局、横林镇政府意见,于2007年9月招收10班近400名外来员工子女入学,与本地孩子待遇一样,全部免收杂费和课本费。2007年11月底,崔桥小学高标准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的验收。
学校创建初期,由于农村经济破产,蚕桑事业又趋衰退,人民生活困难,一般家长只要求自己孩子稍识几个人名字,就外出就业当学徒,以至文盲众多,能小学毕业上初中的是极少数。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停办,学龄儿童失学,当时各村又相应办起了私塾,有的还教读四书,教育事业走向倒退。抗战胜利后,由于连年内战,教育经费不足,教育事业仍是停滞状态。解放初期,崔桥教育事业逐步得到改造和整顿,加强领导,配备和充实学习领导和骨干,培养师资,特别是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全乡民办学校全部收归公立,以食物和工资按月补助教师生活费,改善教师生活,巩固和发展了学校教育。1951年,崔桥基层教育工会成立。1952年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分大、中、小队,并举行隆重的建队典礼。1958年,在继续发展和巩固普通教育的同时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小学设民办班,增添民办教师。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教育事业遭到损害,教育质量下降,部分教师受审查和批斗,造成错案。加上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教学秩序混乱。文化大革命后,着重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整顿校风学风,加强学校管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给崔桥小学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教育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983年,崔桥中心小学四乙中队第二小队“快乐小队”受团中央表彰。2002年9月,崔桥小学成为教育局直管的“三独立小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学校确立“同类领先,敢超‘中心’,争创‘实小’”的总体发展目标,构建以“团结协作,宽容和谐,快速高效”为核心的团队精神,确定“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决心以学校体育工作和信息技术工作为突破口,以各项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发展。同时,在区教育局、横林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下,学校高扬发展主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校容校貌和各项硬件设施日臻完善。
创建 “绿色校园”。至2007年底,学校有34个教学班,1539名学生。其中,东校区10个班是2007年秋季招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园占地面积为53336平方米,生均35平方米,建筑面积22566平方米,生均15平方米。在布局上做到“四区”分开(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有机组合,合理分布。全校绿化面积有3088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6%以上。 精心设计、风格迥异的校园广场是学校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希望广场”位于校门口,象征着蓬勃生机与美好希望;“红领巾广场”位于2#楼与4#楼之间,象征着少年儿童坚毅的前进步伐;“金钥匙广场”位于3#楼前,预示着用智慧开启科学的大门。其中“希望广场”占地6668平方米,是一个师生与周围群众共享的休闲广场,由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徐锡澄题词。校牌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题词。大楼的每一块墙壁上,悬挂着学校师生、名家的书画作品及名人名言,使学校的每一寸地、每一堵墙都承担起了教育的使命。学校被授予“常州市庭院绿化达标单位”、“武进区绿色学校”。
构建 “数字校园”。近年来,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立足点,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从2002年起,学校先后投入250多万元,用于创建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目前,学校已拥有计算机218台,达到生机比10:1,师机比为1:1的标准。有标准房2个,同时装备了“班班通”、自然实验室、电视演播室、课件制作室等,完成了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自动广播系统、内部通信系统等。2006年,学校启动了网络智能办公系统,校园公告、公文流转、个人办公、学习交流、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全部实现了信息化。2006年学校被授予“常州市一级校园网”和“常州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称号。校园电视台创建于2003年春,学校法制辅导报告、安全讲座、家长会议等一系列大型讲座,都能通过校园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自主摄制的校园DV片“说你说我”节目,在常州电视台“阳光365”栏目中成功播出12期。2006年由我校电视台自主编导摄制的校园DV片《马兰飘香》《笑如春风》分别荣获全国金、银奖。校园电视台被授予“常州电视台‘阳光365’栏目电视培训基地”。
营造“书香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以书香文化为载体,构建生态和谐的求知乐园。学校精心设计、布置的“盈庭书苑”把全校师生带进了翰墨飘香的书的海洋。 “盈庭书苑”是一个集藏书、阅览、休闲、数字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它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现代化、开放性、综合性”的设计理念。书苑分为藏书区、中高年级阅览区、低年级阅览区、管理服务区、教师休闲阅览区等5个区域。每个区域根据读者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环境和设备,以适应不同读者不同心理特征的需求。低年级阅览区学生可以席地而读;高年级阅览区学生可以查阅、记录资料;教师阅览区提供咖啡,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走进书苑,可以看到芳草青青,绿藤缠绕,鲜花盛开,果实累累,在背景音乐声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生态园。“盈庭书苑”培养了全校师生阅读的兴趣,拓展了全校师生的视野,养成了全校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007年“盈庭书苑”被授予 “常州市示范图书馆”称号。
打造“文化校园”。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创建结合起来,通过特色创建积淀校园文化。2005年学校正式把体育文化作为学校特色工作来抓,完成了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创建方案——《让体育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雕塑文化:校园内,“奥林匹克精神”的大型浮雕、跷跷板、滚铁鼓铸铜雕塑等,让师生处处感受到竞技体育、生活体育、传统体育等活动的魅力。墙饰文化:学校把2#教学楼走廊上的墙面,全部用于学生有关体现2008年奥运内容绘画、刻纸等艺术作品的布置;设计奥运长廊,分“奥林匹克风”、“亚洲雄风”、“2008中国奥运”三大专题,呈现在1#楼到3#楼的连廊上,让全体师生随时感受到浓郁的体育氛围。“星光大道”成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亮点之一,一个个本校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和座右铭鼓舞着崔小人发奋努力去争取新的成就。课程文化:自主编写的校本课程《体育游戏》、《健美操》得到很好的实施。几年来,学校铸就了特有的体育精神——“挑战极限,超越梦想”、“永不放弃,永不服输、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敢向冠军叫板”。营造了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形成了让体育的内涵,体育的文化,体育的魅力在崔小徜徉的新气象。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形成了“学科渗透、习惯养成、活动强化”的德育工作思路;“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对每一件事负责”的德育工作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规政策,制订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行为细则,并通过“五项常规评比”活动进行强化。《崔桥小学学生用餐细则》、《崔桥小学学生如厕细则》、《崔桥小学学生乘车细则》、《崔桥小学购物及食用点心细则》、《崔桥小学课间活动细则》、《崔桥小学卫生工作行为细则》、《崔桥小学学生上学、放学路上注意事项》、《崔桥小学学生在校期间离校有关规定》、《崔桥小学学生安全守则》等细则的实施,给了学生明确的行为导向,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程度。学校被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连续10多年被教育局评为 “文明学校”。
2007年底,成功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后,学校工作重心将进一步向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以及教学质量方面倾斜,为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