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民族的精气和神魂,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它是一个民族所共同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凭着这种精神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的我们,只有积极的倡导,大力实践,才能使民族精神内化为人们的精神素质,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活动背景:
1、辅导员号召同学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进行了一系列的“爱国诗歌”创作、“课本剧表演”,丰富了校园生活。
2、通过组织弘扬民族精神的“我与F
3、 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墙报、手抄报,回顾展望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前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为了更好地促进良好校园风貌的形成,我们各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评选活动,如评选“南苑之星”等,树立学习典型、榜样,弘扬正气。
5、本案例即是以上活动中的一朵小小浪花,筛选出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课本剧的创作,挖掘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魅力,探寻民族精神的内涵。
2、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使学生们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推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3、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4、使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古代感人事迹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主题: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特大洪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等重大事件,之所以面临艰难而不屈不挠,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弘扬和培育学生不怕牺牲,勇于向困难挑战的民族精神。我们需要把这样的民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通过参与活动,使广大学生认同民族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乃至良好习惯,从而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实行并加以弘扬。
活动要求:
1、全班大力宣传,积极动员,个个快速行动起来。
2、选取最有表现力的文章加以创作、表演,班将进行评选比赛活动。
3、可以使用服装、道具等增强表现力。
4、主题围绕民族精神,时间在十分钟之内。
活动过程:
1、收集材料,了解剧本阶段
学生编课本剧的兴趣虽高,但编演的难度大,要求高,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如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优秀小品,分析其成功之处;收集材料,了解剧本的一些常识及基础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编演的兴趣,进入活动之中。
2、创编阶段
让学生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可从以下几步进行:
(一)选:要求学生选比较生动的记叙文来编。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做决定,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内容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
(二)读:一是读戏剧的一些知识,明格式;二是读所要改编的课文,要了解背景,明确主题,熟悉内容,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三)编:改编时,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可适当增删,特别是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或动作,要注意突出其作用。
3、修改剧本阶段
剧本形成以后,师生可一起进行修改,把那些不必要的情节删除,增加一些合理的更富有韵味的情节,使剧本更有耐读性,质量更高。
4、舞台道具的准备阶段
舞台道具及场景的布置可适当从简。如《变色龙》中的小狗可用课桌椅来代替;《愚公移山》中的两座大山可用书包代替等等。
5、进入角色表演比赛阶段
先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再选出表演较出色的几位同学,重新组合,形成正式表演队伍;最后参加学校的“课本剧表演比赛”。
6、共同评议阶段
比赛结束后,评价编演中的得与失。指出创新及成功之处,以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编演的兴趣,同时也指出一些不足,以待今后继续努力。
活动总结:
1、形式新,用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总是语法啊,知识点啊,等等,听、说、读、写,学生很是厌烦,提不起兴趣。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且要表演,要比赛,学生的兴趣迅速高涨起来:选哪一篇?谁演什么角色合适?能否拿到奖?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他们自己思考、解决。于是,他们利用一切点滴时间认真研究课文,寻找最好的一篇文章。当然,要编课本剧,对戏剧的知识不了解那可不行。以前他们对那些戏剧常识的基础知识不愿学习,现在就主动去学习研究了,其投入劲象着了魔一样,并且把戏剧题材的文章也认认真真地读下来。有了戏剧的基础,编起来当然就得心应手了。有了兴趣,学习也变的津津有味了,学起来更积极主动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戏剧的影响,体会到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及其所蕴涵的不朽的艺术魅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自然就出来了。而学生也更加热爱学习祖国的文化遗产了。
2、内容新,用剧本中的人物洗涤学生的灵魂。
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得到训练提高的过程。他们首先在自己的大脑中要定位、筛选一下,这个人物是怎样的?那一个又如何?哪一个更优秀,更好演?选好后又该用怎样的语言表现他们性格中或卑鄙下流、或崇高伟大、或自私冷漠、或宽厚仁慈的品格?小组创作时谁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为什么?这些内容的思考无形中都是学生们思想认识的提高、飞跃。如编演《方志敏》,文中的方志敏正气凛然,视死如归,需要用一些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表现;而文中的狗腿子 的一脸奴才相则只能用一些夸张的鄙视的语言来表现。这些语言的不同使用,无形中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格是高尚的、令人尊敬的,什么样的人是要被唾弃的。剧本中“敬业乐群、造福社会”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中,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陶冶,灵魂接受了洗礼,心灵变得更加纯洁美好。课本剧中新颖的内容对学生们产生巨大震撼力和冲击力,使他们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表现新,用剧中的事例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为剧本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个性化。学生需要注意人物语言表达的技巧,并能与自己的动作结合起来。而且,创编过程中每一事例的前因后果都要十分吻合。例如编演《愚公移山》,愚公一家被大山阻挠,但他们挖山不止,坚持不懈,其心之诚终于感动玉帝,他派神仙搬走了两座大山。学生从中明白了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对自己有信心的道理。通过创编,学生的意志、恒心、毅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学生们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时,加强了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理想。学生通过学习,既了解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又启迪人生、修身养性,他们不约而同的表示要勤奋学习、锻炼身体,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4、思维新,用文中的空白丰富自己的想象。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编演课本剧当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及至。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如编演《扁鹊见蔡桓公》,因是文言文,留下许多想象空间。学生便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把蔡桓公演得活灵活现,场景布置也很有创意。其想象力之丰富多彩真的很出乎教师意料。再如《军神》中饰演刘伯承的同学坚强、冷静、幽默,其表演让人仿佛看到了堂堂正正的铁汉子刘伯承的高大形象。从学生们创造性的表演中,我们能感觉到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团结奋进、敢于胜利的意志和品质,那种自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那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已走进他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