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研究主题 | 成语中的度量衡——度 | |||||
适用对象 | 四年级学生 | 课时 | 设计者 | 于萱 | ||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成语中有关“度”的计量单位在古代的具体意义,并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 2.了解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表达量的多少,知道计量单位是人为规定的,加深对度量衡的理解。 3.在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自主分享中,了解“度量衡”的发展,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丰富并发展量感。
|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四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面积、质量、时间、货币等相关的量的意义。且学生具备一定的收集、整理、比较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日常成语中的计量单位的溯源和解析,计量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量感的培养会较难。 | |||||
融合学科 | 语文、信息技术 | |||||
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 学生以成语为对象,结合量的知识,加深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能对不同的量进行整理、比较,丰富并发展量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提供资源 | ||||
活动流程 | 一、看式猜谜,激发兴趣 1、猜谜游戏 师:同学们,数学式子里面也时常隐含着具有深意的成语背景,我们一起看式猜谜。(打一成语) ①1=365 度日如年 师:这个式子在数学中成立吗? 生:不成立 师:我们看一个成立的,看你们猜不猜得出来。 ②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③师:下面我说“一物”,你们猜个成语行吗?眼睫毛。 生:近在眼前,远在天边。 师:是个四字成语。 生:咫尺天涯。 师:像这里面出现的咫、尺和寸,你们知道是古人计量什么的单位吗? 生:是古时候的长度单位 师:同意吗?是啊。中国成语博大精深,其中也蕴含着许多数学的文化。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四字成语,走进“度量衡”的故事。(板书:成语中的度量衡)
二、前测任务单,交流成语典故中的度量衡(讲一讲成语中的计量单位) 1、小组汇报课前任务单——度量衡中的前测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了度量衡的前测任务单,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度量衡”? 生预设:
度,是古时候测量长度的仪器; 量,古时候测定容积大小的器皿; 衡,是古时候用来测量物体轻重的器皿。 师:是的,度量衡是分别测长短、定容积、量轻重的统称。关于“长度”的知识,我们学过什么? 生:我们已经接触过千米、米、厘米、分米、毫米。 师:古代又有哪些度量单位呢? 生:咫尺、寸、丈、丝.........
2、讨论环节 关于长度单位的成语有哪些?(写出3-5个)并写出他们的意义。如果这个成语中的长度单位转化为现代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怎么转化吗? 根据换算的结果,你对于这个成语的涵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三、算一算古代的计量单位 1、师:同学们,看来我们中国的成语典故可真不简单,其中蕴含了这么多的数学故事。老师这里有一句出自李白的诗句,我们一起读一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谁还记得咱们学过的这首诗,他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生: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要比这千尺的桃花潭水还要深厚啊。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看到“深千尺”,有什么困惑的问题想要问问吗? 生:千尺大约有多长啊? 师:这里的深千尺,你们能根据一尺=33.3厘米=3.3分米的关系,将“千尺”转化为现代的长度单位吗?算一算“千尺”到底有多深呢? 生:那么1千尺大约就是3300分米,也就是330米, 师:同学们,330米有多深啊?相当于我们学校操场跑1圈半了,相当于33个咱们学校堆积起来那么高了,你说这个潭水深不深啊?也许是李白的夸张手法,但我们再继续想一想,李白到底想借这个深千尺,表达什么涵义呢? 总结:深千尺中蕴含着李白和王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2、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比千尺更长的古人长度计量单位,你们想看一看吗?这一句话,你们也许没有听过,但你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篇》荀子 这句话出自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劝学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要想走千里路,就必须从一个个小步子走起,不断积累。 师: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长度计量单位呢? 生:有的,千里;跬;步 师:是的,古时候还没有发明直尺的时候,人们都是用自己的身体来进行测量的,现如今左右脚各走一跬,就是古时候的一步,那我们想一想千里有多远啊? 你们能通过老师的提示算一算吗? 1里=500米 生黑板板书:1000里=500000米=500千米 师继续引发想象:500千米有多远啊? 引入地图+介绍: 师:南京是我们的省会,现在若以我们学校为出发点,到南京也只有约150千米,不到1千里远。估一估,走一百万步,可能走到哪里了? 生:继续往北走,可能江苏省最北边徐州。
四、阿福的新衣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为什么都是3拃,做出来的衣服却小了呢? 生:因为阿福的一拃和师傅的1拃长短不同,阿福的1拃小,所以做出来也更小; 师:解释的真清晰,非常善于抓住关键数学信息思考问题。那同学们,看完了这个故事以后,你对于古人设有的长度单位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为了避免出现阿福的这个情况,我们要统一每一拃的长度。 师:你的意思是为了测量的结果更加精确,我们需要统一什么? 生:统一单位。
五、度量衡的前世今生 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看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生:度量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课堂小结: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这节课我们主要接触到的是度、量、衡中“度”的部分,课后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研究量和衡的部分。 |
学生汇报查阅资料的情况。根据自己的调查过程,阐释自己的理解,全班交流。
讨论有关长度单位的成语
学生经历古今计量单位换算的具体过程
学生感知从学校出发,走一百万步可能到哪里。
| ||||
学习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