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研究>>区级课题>>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成果展示>>《如何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如何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发布时间:2023-12-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董晓华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研究主题

如何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时


设计者

董晓华

教学目标

1.在实践的调查和体验活动中,将自己的调查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探究,展示交流,借助生活实例,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

2.经历合作分工、汇报展示、交流反思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协同合作及收集、分析数据等综合实践能力。

3.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

融合学科

语文、综合

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本次主题活动是让学生在找生活中如何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虽然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没有提到负数,但是学生在找寻资料的过程中,对“-”负数已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在部分探究中活动上用负数去介绍。经历活动准备、汇报交流、交流反思,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许多相反意义的量,拓宽了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范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供资源

活动流程


一、明确任务,了解职责

 

设计主题活动,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得好”。为此,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先组织了“开启课”,引导学生先明确任务,了解职责。

 

提问:“你听说过相反意义的量吗?在哪儿听说过?你能举个举子吗?”

“你觉得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们需要这样去表达相反意义?”

“古代人,有没有这样的需求?他们是如何表达的?现代人呢?有哪些进步?”

……

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明确了研究的主题是“相反意义的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适度分工。“你们打算研究哪个问题?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二、作品示,讨论交流

各小组依托研究方向,分工合作。教师组织作品成果展示,通过汇报交流,搭建共享共学的舞台。

 

 

 

 

 

 

 

 

 

三、创新设计,拓展延伸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引导学生创新设计,自主设计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孩子们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制定方案、选择调查方法,为接下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调查、记录结果、撰写收获做好计划。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调查访谈、上网搜索、访问大人、查找资料等手段进行实践性研究。孩子们在电子账单、气象预报、电梯按键、等生活场景发现生活中需要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且已经有广泛的应用。他们初步发现生活中经常用“+”、“-”表达相反意义量。

 

 

 

 

 

 

 

 

 

 

 

 

先小组讨论,再完成作品。学生对“相反意义的量”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活动探究单一

 

 

 

 

 

 

 

 

 

 

 

 

 

 

 

 

 

 

 

 

 

 

 

 

 

 

 

 

 

 

 

 

 

 

 

 

 

 

 

 

 

 

 

 

 

 

 

 

 

 

 

 

 

 

 

 

 

 

 

 

 

 

 

 

 

 

 

 

 

 

 

 

 

活动探究单

学习评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