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郑晓红
本课题于2021年被立项为校级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由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钱建新主任进行论证,同时由于课题研究需要,对课题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该重大调整已在中期评估时完成。目前,课题组领衔人为崔桥小学郑晓红,核心成员:何文君(崔桥小学);黄雪凤(崔桥小学);刘佳(崔桥小学);邱婧(崔桥小学)。从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加强理论学习,从分层制定实施方案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时效性,加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经课题组成员历时2年的共同持续努力和工作,现已基本达成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研究的背景
(1)互联网背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推进了线上教学的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高效课堂:我国教育界有关学者指出,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教师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3)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渗透,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其不断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技术也得到更新和进步。如今,教师们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纷纷以其为着力点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需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愿轻易做出改变。特别是对于较为年长的教师,他们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等原因,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技能,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相关研究成果。而且,有助于为教师提供参考,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新技术与课程变革进行有机融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选题意义。
2.研究的价值
1.对音乐课堂的价值。强调比如学生的责任意识等类似的学生因素,更加注重由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共同组成的课堂的高效性。
2.对教师的价值。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在创建中的创新,依照所有合理的条件,针对提高课堂效率建设的实际情况,实现更高的创建目标。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对于高效课堂的创建在我国的研究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的课堂建设研究刚刚起步,而且研究一般也只是片面的,大多是来源于国外的理论介绍。国内学者如田慧生指出,高效课堂的创建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将与课堂有关的各种教学因素进行协调,实现教学目标。杜萍等人提出,高效课堂创建需要教师和学生都遵循一定规则,将对教学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提供保障,强化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自身的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的界定为:
(1)是对教学课程的一种安排,让学生能够占据主体位置,通过教师的指导,突破传统缓慢的学习效率。
(2)为了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团队关系,同时创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整顿课堂中的人、事、物。
国外一些学者提出,课堂的高效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让课堂的发展方向向着教师的理想方向发展,达到教学目标。也有些教育学者指出,高效课堂实际上是一种课堂生活,其目的是开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目的,使课堂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虽然各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均表现出了以下几点:
(1)强调比如学生的责任意识等类似的学生因素,更加注重由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共同组成的课堂的高效性;
(2)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在创建中的创新,依照所有合理的条件,针对提高课堂效率建设的实际情况,实现更高的创建目标。
2.关于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研究
国外对信息技术的研究较早,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了教育技术发展计划,即电子学习。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1993)提出60秒课程。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1995)提出一分钟演讲奠定了微课程的雏形。2004年,英国教师电视网站形成视频库,每段视频大概20分钟,该视频库涵盖了英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课程,旨在提高学龄儿童和中学生的成绩,利用教师教学以外的时间用于教学设计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沙尔曼·可汗(2004)开始录制学科微视频,辅导其亲戚朋友,每段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2007年,他创办了公益性质的可汗学院网站,挂出2300多段微视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乔·托马斯(2008)创办了基于维基功能的视频资源库。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微视频,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也展开了相关研究,具体如下:黄丽华(2018)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巧妙设计教学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王立荣(2018)就信息技术的优势与问题,结合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的运用,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张玲(2017)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教师要用好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赖春英(2017)从信息技术的概念出发,论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加深人们对息技术的认识。孙倩(2017)提出信息时代下产生的教学方式完美的契合了新课改的目标。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成为教学发展的关键。结合教学特点,考量信息技术的特点和设计初衷,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巧妙提升教学的具体方案和模式,以使信息技术全面助力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较多,涉及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策略等,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国内关于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没有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与提高课堂效率相结合。因此,本课题通过案例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进行研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认识,体会教学中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新的教育观。
2.通过实验班级的相关课堂实践案例的积累与分析,总结提炼出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资源,适应学生多元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研究内容:
(1)搜索、分析国内外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关的文献,阐述相关概念、优势等,对本课题研究现状进行了解,为本课题找到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2)通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3)选取专家学者,进行无结构访谈,听取他们对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看法,为本课题提供参考。
(4)搜集典型案例,借鉴优质的经验,以案例分析法进行考察,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为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
(5)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设计,实施实验,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
(6)得出研究结论,总结研究成果。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互联网背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推进了线上教学的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高效课堂:我国教育界有关学者指出,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教师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3)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渗透,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其不断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技术也得到更新和进步。如今,教师们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纷纷以其为着力点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需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愿轻易做出改变。特别是对于较为年长的教师,他们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等原因,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技能,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相关研究成果。而且,有助于为教师提供参考,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新技术与课程变革进行有机融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选题意义。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计划三年半时间完成,郑晓红全面主持并负责课题各项工作的有序组织和开展,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四个阶段展开:
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四个阶段展开。
(1)准备阶段:2021年3月——2021年5月。
建立研究小组后,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科学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步骤,保证研究落实到实处。
查阅、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文献书籍,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和掌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使研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施研究阶段:2021年6月——2023年12月。
选择研究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实施情况。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问卷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互联网背景下课堂的开展情况等,多方位调查得出当前教学现状。
基于前期调研所得数据,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运用行动研究法,找出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
(3)研究总结阶段:2023年1月——2023年12月。
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思研究。
(五)研究措施及成果
1.研究措施
本课题自2021年9月作为校级课题以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做了一些工作,为本课题顺利开展作了充分的准备。
(1)明确分工。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郑晓红组员:何文君、黄雪凤、刘佳、何文君,构建课题研究的网络系统。
(2)加强学习。我们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有关课题的各类培训,并通过网络及书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掌握识谱教学的基本精神。
(3)开展观摩研讨。我们将围绕研究重点,组织大家开展多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由课题组长带领组员教师开展在课堂中引入音乐游戏元素策略的研究,在对其教学活动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后,组织教师进行研讨评价。
(4)重成果积累。我们将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提炼思想。每学期,我们将收集音乐教学的文本材料,并及时上传课题网站。每年年底,撰写教学的专题总结。
(5)考核评价。我们将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课题组各成员参与研究活动、落实研究任务、取得研究成果等,定期予以检查考核和评价激励。
2.研究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电子教案、多媒体展示、网络互动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进行交流和学习,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拓展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组织课堂内容和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网络评价和考试等方式,可以更准确地快速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为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反馈。
(六)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教师正随着课题研究的步伐成长为专业型、研究型的教师。其中,郑晓红老师在2023经开区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中获区二等奖,刘佳老师在2023经开区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中获区二等奖。
存在的问题:一些音乐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 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没有及时的进行引用,没有形成论文资料。因此之后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高信息技术,促进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课堂效率。
附录1:辅导学生获奖
2021.05 | 《好朋友之歌》获2021年常州经开区中小学艺术节课本剧比赛一等奖 |
2021.05 | 《飞向蓝天》获2021年常州经开区中小学艺术节活动合唱比赛三等奖 |
2021.05 | 《红旗一角的故事》获常州经开区艺术节活动朗诵比赛二等奖 |
2021.11 | 《玩具进行曲》获2021年经开区中小学艺术节活动课堂器乐比赛三等奖 |
2021.12 | 《好朋友之歌》获2021年常州市中小学艺术节戏剧比赛二等奖 |
2022.06 | 《闪亮的星》获2022年常州市经开区中小学艺术节舞蹈比赛二等奖 |
2022.11 | 《香山射鼓》获2022年经开区艺术节器乐比赛二等奖 |
2023.04 | 《运动员进行曲》获2023年经开区艺术节合唱比赛获得三等奖 |
2023.04 | 《梨园英秀》获2023年经开区艺术节班级合唱比赛三等奖 |
2023.11 | 《春节序曲》获2023年经开区艺术节课堂器乐比赛一等奖 |
2023.11 | 《行走的界碑》获2023年经开区艺术节朗诵比赛二等奖 |
2023.11 | 《雄狮少年》获2023年经开区艺术节戏剧比赛三等奖 |
附录2:老师获奖
姓名 | 时间 | 获奖 |
郑晓红 | 2023.11 | 经开区音乐新优质(评优课)二等奖 |
刘佳 | 2023.11 | 经开区音乐新优质(评优课)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