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钦丽婷

 

一、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钦丽婷

26

中学二级

体育

武进区崔桥小学

教师

姓名

职称

职务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杨金雄

小中高

副校长

体育

课题研究指导

费艳桦

小高

教研

组长

体育

负责安排课题组各阶段“同课异构”;

负责会议通知及记录

潘玲珑

教师

体育

检查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器材并做好相关记录;课题组上课

 

教师

体育

收集、整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案例及各教材的注意点;课题组上课
















  注:课题主持人至多2人,其他主要成员至多10人。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育和谐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安全问题就成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近年来,关于小学安全事故的报道频繁出现,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于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家庭来说,家长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上,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事故的频发暴露了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教育的缺乏,凸显了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保障学校安全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日渐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有相应的保护、帮助措施和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细小的问题却往往有着安全隐患。体育课中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及生命,对学校、学生、家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据国内有关专家统计,体育课安全事故占全部学校事故的30℅—40℅,并且近年来还有上升的势头,加强体育课安全必须成为学校安全管理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从事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及对当前形势的思考,我认为体育课安全工作的中心思想是:预防重于救治、预案重于临场处理,广大教师及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课安全工作,落实安全措施让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如何预防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概念界定

安全:现代安全的意义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受伤害,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物质财产破坏、损失,以危害人的心理和环境的条件,还包含着人们的一种心态、理念、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损失大:事故是安全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事故的发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经济效益。

二是社会影响大:事故的发生对家庭、单位、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当大,因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家庭破裂、单位解体等悲剧数不胜数,甚至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三是影响周期长: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事故的发生绝非短期内就能消除的,往往会在人们的心头留下长期抹不去的烙印和心理,造成的社会动荡更是久久难平。

  隐患:隐患就是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他人安全利益的因素,它是一种潜藏着的因素,“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而“患”字则体现了祸患,不好的状况。

理论依据

国家政策法规——政策性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增加体育课时并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学生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德。

  但是,小学生因参加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门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条例,对体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由此看来,国家政策法规为体育教学的安全提供了政策性依据。

  安全事故频发——现实性依据

  近年来,体育教学事故频发,如跌倒骨折、跑步猝死等,对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师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学校因噎废食,降低或取消体育难度项目。在此情景下,预防体育教学隐患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展性依据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详细的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加全面的知识、掌握综合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实践机会增多,同时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增大,需要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意识淡薄,如果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因此预防课堂安全隐患非常重要。

  社会环境的压力——社会性依据

  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评价者,教师对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冲击,教师面对着家庭、家长、学校、舆论等压力,而中国长期以来“重文轻武、以文治武”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对体育产生偏见,认为孩子只有全心读书才有出息,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不务正业,体育课出现问题时家长尤为敏感,认为都是教师、学校的责任,因此预防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对体育课程的深入及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之处

  把影响安全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设置、保障条件因素等作为研究的主要部分,打破以往研究内容只停留在点上的局限。

  建立“科学预设、有效预防”的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

   研究过程预设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查法、案例研究法、比较法等方法,不断进行方法的创新,通过实践操作,直击问题深处,为学校体育开拓一条新

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常态化的研究活动方式,有计划、有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让学生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课,正确、合理、科学地预防和杜绝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

2、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客观看待安全问题,高度重视课堂内、外的一切细节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遇到情况沉着冷静,学会在关键时刻互帮互助。

(四)研究内容

1、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例):

(1)足球门、排球架、篮球框、室外健身器械等日晒雨淋,生锈腐烂。

(2)草坪、跑道、沙坑等高低不平,具有石块、砖头等细小物品。

(3)体育教学所用的器材陈旧、破损,摆放不当。

2、体育教学中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责任感;课堂常规不完善,纪律教育没有力度;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吃透教材、正确预设易发问题,场地设置不完善,未对器材的使用、放置进行科学考究;自身专业水平不高,示范不准确,未明确保护与帮助,抓不住教材重、难点等。

(2)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随性肆意,不按照规定的要求、方向、场地进行活动;因个体差异,具有心理障碍等。

3、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自我保护措施:

例:抽筋时拉伸经络;不慎跌倒,在倒地前的瞬间降低重心,勿使后脑着地;由高处跳下时先屈膝,前脚掌先触地,减少震动;出血时的自救;跑动时突然摔倒可接前后滚翻;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注重对体育教材的多角度深入钻研,详列各个教材的注意点及特殊性,明确每个教材的分解教学步骤及讲解与练习的顺序;查阅以往的大课间、冬季长跑、活动课的方案及具体安排,对路线、场地等进行改善。

2实地考查法:定期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巡视观察,及时维修、处理具有安全隐患的设施,清理活动场地,对体育器材进行定期养护与更换。

3案例研究法:注意搜集周围所发生的体育教学事故并记录在案,组织教研组进行讨论并分析原因,提示体育教师要长鸣警钟。

4、比较法:对跑、跳跃、投掷、技巧等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教研组活动,讨论教学中场地、练习、示范的安全性。

(六)研究计划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

  1、组建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就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交流,分析并思考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提炼问题,研讨选题。

  2、申报立项。确立研究的具体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

1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组员收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详列原因、措施并整理成册;整理教材,详列场地、练习的安全注意点。

3、适时召开课题指导会议,交流汇总学习情况、归纳进度,进行相关案例的研讨分析,预设各种教材在课堂中出现的状况。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6月——2017年10月)

1、课题组组员依次检查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对破损、陈旧的一类详细地记录归档,上报学校相关领导进行整修。

2、利用体育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机会,每次选定一个内容进行“同课异构”,课前集体研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课后集体复评教学过程中的队伍调动、场地安排等,指出安全隐患并进行反思、总结。

3、结合集体备课、教研组等实践经验,对已整理的案例、教材进行针对性分析,进一步完善理论资料。

4、每学年作阶段性总结报告,聘请专家对课题及小组成员进行指导,逐步修正、完善研究措施。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1、整理相关资料,综合材料信息,对材料进行总结。

 2、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申报结题。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1、《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有关的心得、总结、论文。

3、做好陈旧、破损场地、器材的记录表,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4、整理相关体育教学安全案例,详列分析原因及措施。

 5、陈列各教学内容的注意点及场地安全要求,将教师、学生、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完整地编入成册。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课题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2、课题组成员系体育专职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历。他们中有身体力行的一线教师,具有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有学校副校长、教研组长,他们都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先后在省级刊物中发表多篇论文,另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3、课题组为搞好本课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认真学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观摩了大量的优质课,充分讨论了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性,并准备聘请科研专家给予指导,力争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