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与环境 提高 学生 体能素质
【内容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学生体能素质普遍较低,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变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学中变得举足轻重。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定期开展体能测试训练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但却会卓有成效。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电脑游戏与电视节目等成为学生的娱乐项目,已普遍存在。学生长期处于室内无体育活动,就减少了体能训练的时间。同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日常生活水平中的体力活动大大减少,加之城市交通和通讯设备的现代化,减少了学生走路的机会;随着生活的富裕,食物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的增加使人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肥胖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小学生肥胖率近几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迫于竞争压力,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体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的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与学校的德育、智育是密不可分的,同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体育教学,以进行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学校体育课程是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追求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
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实施环节。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过程。
体育教学是学习知识和形成运动认知的过程,可以拓展学生的智力范围。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这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奠定了良好的生物学基础。学生处于发育年龄,正是智力开发期,因此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开发其大脑,对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巨大帮助。
体育教学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使学生热爱体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1、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就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现状来说,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按传统和经验来进行的。使我们的教材体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特征,给人一种体育教学速度可以慢也可以快、教学顺序颠倒也可以、教学内容难易颠倒也可以的印象。如篮球和排球、体操和武术,他们看似有某种联系,但又看不清是什么样的联系;有的教学内容,小时候擅长,到了中学却成了教学中的老大难,如体操等。
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难易不明的现象,比如篮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运动项目。又如,棒球是一个很难的项目,学生要用棒球击中高速飞来的球并将其击出很远再行跑垒是一个很难的技术,对于体能不是太强的小学生来说,这项运动太难了。
因此,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体育的难以不齐现象日渐重要。体育教学不应过于刻意地去按照内容的系统固定教学内容、固定教学顺序,而应更加注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带来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还应注意体育教学的多样性。
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选择教学时运动项目的难易程度,可以先易后难,逐层深入。也可以对运动项目的要求稍作改变,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在是否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创新。比如,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解法,讲解法主要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及要求等。仅是采用讲解法,实际上是很难激起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的。那么我们可以在讲解法中加入情景教学法,也就是说运用语言描绘情景,器材演示情景,音乐渲染情景,角色扮演情景等方法,为学生开拓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众所周知,只有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我们才会倍加关注这件事。同样将此道理用于体育教学中,教师授课方式新颖,讲课内容有趣,那么就会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兴趣。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人生来就对体育产生兴趣的,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对学生培养体育运动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一旦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在教师授课时就会认真听讲,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在体育课中可以提高注意力,完全投入于体育运动中。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进行一些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打篮球、打羽毛球等。学生的体能素质必然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优化教学模式,教师突破传统授课方式加以创新是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一大要求。此外,学校还需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尤其是一些偏远地方或者农村的学校。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学校体育器材、可运动场所充足,最基本的器材设备要提供到位,比如篮球、排球等。此外,想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需有跳高、高低单杠等器材以增强学生的体力。学校应根据教育局要求划分运动场地,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环境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度,能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认真对待,而不是懒懒散散,从而也能使学生从体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体能素质。
2、定期开展体能训练测试
近几年,学生因参加体能测试而猝死的案例已不在少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学校是否有为学生安排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一话题一度成为热点。学校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尽管,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体能测试,但是实际上力度是不大的,并未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体能测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添加体能测试的课程。一定程度上强制性进行体能测试,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体能素质。
目前学校所安排的体能测试次数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区别在于,在室外教学,课时也相对来说较少,教学课程比较紧凑。因此安排体能测试的课时相对来说也较少。然而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我们就必须压缩课程,或者是用课余锻炼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测试。同时,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不同的体能训练,以小聚多,虽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体质,但是长久以来,学生的体能素质绝对会有所增强。
以上有提到,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基本条件。但是,仅仅提高兴趣是不够的,还需采取强制性措施,否则学生的体质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有张有弛,结果才能显著。
在我国,体育教学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是喜欢体育课的,但对体育课的某些内容却不能完全满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的原因,有体育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的原因,有体育教学如何面对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的原因、也有体育教学中的“技能差别”和学生自身“身体形态”的原因以及我们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原因等等。面临的种种问题,都影响这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因而自身体能素质无法提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体育教师要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学会应用较为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进和优选体育教学方法,真正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换句话说, 我们必须以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为立足点,加强对学生体能素质的改变与提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那我们必须意识到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应以定期开展体能测试训练为辅,适当采取强制措施侧面督促学生加大体育运动量以及训练力度,从而提高自身体能素质。
想要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能素质,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改善教学方式,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坚持与探索,相信很快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百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