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位课题组成员外加五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端坐静听,46位同学手持平板或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或分享交流。丁老师以一个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或组织集中学习,或引导小组交流,或参与孩子们的交流。
作为一堂APP和移动终端助学语文课堂的研究课,丁老师没有丢弃传统课堂的优秀做法,在古诗文背诵中走进课文,从主要内容的概括和相关知识点的填空中引出问题。而后,利用平板中老师提供的大量文本资料、视频资料、导学单等进行教学,这便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风筝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实验过程中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实验的结果如何?你认为这个实验是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些问题的解决体现了个性化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孩子们在尝试分工,把问题分解到人。孩子们也在尝试用IPAD的拍照、WPS中的圈画等功能进行新式学习。孩子们也在小组间尝试交流,探讨最佳答案。这个时候的丁老师一方面是放手,一方面是对进展不顺利的小组提供帮助。时光慢慢流逝,集中交流的时候到了,丁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退到一边,倾听孩子们的答案。当孩子们说的不完善的时候,则上前“扶一把”。信息化课堂不能丢弃语文味,丁老师从学生讲解实验的过程中,梳理出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及一个完整的实验应该如何去写的一系列的写作方法。最后,还把落脚点放大到科学家富兰克林和政治家富兰克林等的辨析上,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假设、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当然作为一节研究课,我们也要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来诊断这堂课。为什么所有的学习资料由老师来准备?小组学习怎样才能高效、有序地展开?学生如何运用技术来彰显语文课堂学习的魅力。
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而完美。崔小APP课题组将以这一次研究课为契机,继续深入思考,向课题研究的内核发起新一轮的挑战。
崔桥小学供稿 撰稿:龚美娟 摄影:陆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