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天气预报的最低温度为零度。但在崔小行真楼三楼的多功能教室里,却洋溢着一股科研的涓涓暖流。
执教研究课的不是别人,正是崔小教师中心主任、十三五中教技协课题《APP和移动终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人、区教科研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中心成员龚美娟老师。她带着跟随她一年半的六4班的孩子,手持平板,开启了六上语文《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的奇妙之旅。
说明文,尤其是作为一篇科普小品文怎么教?龚老师有她自己的思考——那就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到课堂的最中央来。所以,在简单的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后,龚老师便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对“天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孩子们的交流精彩纷呈:他们谈到了通过小熊星座和大熊星座认北极星的两种不同方法;他们由砧状云生发开去,搜集到了许多关于火烧云、鱼鳞云、透光高积云、地震云等的知识,并把它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作介绍。之后,龚老师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地书”中的两段知识进行探究——探究内容,探究写法,探究未知。所以,孩子们能提到石灰石的作用,能发现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说明建筑工地上的石灰石不普通的原因,能说出花岗石能在森林里出现是因为冰川运动这样高知的答案……两段学完,龚老师又引领孩子们比较两段举例上的同中之异,感受作者写小品文形式多样的特点。最后一段的学习龚老师教孩子们从背诵中梳理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三应”(就应当、应再到、还应该)“一不”(永远不会),孩子们学得乐趣无穷。学到这里,龚老师并未止步,而是借机引出作者伊林及他的原文《大自然的文字》,并在班级QQ 群中设置了两个“话题”,把课堂由课内延到了课外。
课后,两个课题组的老师辗转会议室,开始了又一轮的学习、交流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龚老师的这堂课打破了他们的惯性思维,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已不再是为平板而平板的设计,而是以学生为本,让移动终端真正助力课堂,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在这堂课中,学生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科普知识,也掌握并提高了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同时还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探索、挑战自我的热情。但研究课的目的在于今后更大程度地研究,在交流中,大家也提到了要多发现多使用平板的其他功能,要让小作合作学习更加扎实有效等问题。
问题是前行的动力,问题是下一轮研究的开始。崔小人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利用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康庄大道上。
崔桥小学供稿 撰稿:龚美娟 摄影:陆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