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 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而阅读教学则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们发 现,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文本细 节的处理,而忽略了对文本的全方位解读,忽视了对 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发。“深度解读文本和精心设计 教学是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两个着力点”(张岚, 2014:16)。本文将以高年级阅读课为例,从文体解读、标题解读以及图表解读与建构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文本解读中挖掘尽可能多的思维生长点。
一、着眼文本体裁解读 关注阅读思维形成
英语阅读文本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种体裁。通过解读文体,分析语篇体裁结构及其表现特征,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篇章特点”(戴军熔,2012:21)。教师在教学阅读语篇时, 应该在把握文本体裁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恰当的阅读指导,使他们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笔者将五、六年级的阅读课题通过表格的方式整理归纳并进行文体分析,从表中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阅读文体主要是记叙文和应用文,这两者的比例大概是 5:5,其中应用文包括了日记、邮件、邀请函、公告以及意见反馈表。不同体裁文本的阅读,使用的阅读技巧也不同。记叙文多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展开。因此教师在教学记叙文时可引导学生围绕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time)、地点(place)、人物 (character)、事件起因(cause)、经过(process)、结果 (result)进行文本解读。教师只有对文本体裁进行细致解读,才能根据不同的体裁给予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解读不同体裁文本的能力和阅读驾驭能力,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二、把握文本标题解读 优化阅读思维培养
文本的标题是文本内容的聚焦点,也是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激发点。从标题中我们能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能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框架,还能获得更多潜含信息。解读标题是阅读课中训练学生发散、批判、创新等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1.读前预测 训练发散思维
在读前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标题来预测文本内容,能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想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检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以此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的能力。
2.读后质疑 培养批判思维
在读后环节,让学生再次回顾标题,结合已获取的信息对标题进行解读和评判,思考该标题是否是最佳标题,能否找到更好的标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有判断力的读者。
3.标题留白 提高概况能力
从本文第一大点呈现的五、六年级阅读课题汇总表中我们发现,五年级的阅读文本都是有标题的, 到了六年级,则开始出现标题留白。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级增长,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其中就包括对文本标题的解读与再构。让学生进行标题的选择甚至是为文章取标题,要求学生能掌握概况、归纳等阅读技巧与策略,这对他们发散思维等的形成起到一定的训练作用。
总而言之,标题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标题这一素材,引导学生运用预测、推断、分析、质疑、评价等策略探究该标题的含义,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达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关注图表解读与建构 搭建思维脚手架
1.解读图片,激发想象能力
翻开教材,不难发现很多版块的文本都是图文并茂,这些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
文本,更是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埋下了伏笔,为阅读教 学做了铺垫。教师应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解读表格,训练阅读策略
解读图片可以挖掘文本内容、情感、文化等多重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而图表的解读,更能引导学生剖析信息并组合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图表解读,进而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结构。
3.建构导图,搭建思维脉络
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发散学生思维,有效地激发、 丰富和巩固阅读过程中所需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沈爱芬,2014:12)。常用的思维导图有表格、圆圈图、括号图、树形图、气泡图、流程图、桥状图、网络图等。图表的有效应用可以使语篇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信息,便于梳理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同的图表适用于不同的逻辑关系。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设计板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理解文本框架,是文本解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各级公开课中,就有许多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思维,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板书。
综上所述,“深入而多元的解读是英语教学的逻辑起点”(葛炳芳,2013:9)。只有经过认真的研读,才能发现文本的重点信息,找到作者思维的切合点,找到隐含的思维生长点;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聚焦思维品质培养,打造灵动阅读课堂!
(学习者:顾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