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小学大课间的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研究>>文献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赵向晴、刘静
《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赵向晴、刘静
发布时间:2022-01-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钦丽婷

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大课问体育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与展望,为在大课问体育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 研究现状  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7—0081—03 

自上世纪末以来,在学校教育全匾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中小学牛部分身体指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对此中央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有人提出了“大课间”的改革思路,就是针对本校的特点.延长课间时间,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l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f-:在回答记者提问“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会对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时,其中就指出在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大课问体育活动”,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同时,较好地融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顺应新课改的第一培养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问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自国家教育部于上世纪末推广大课问体育活动以来,大课闻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加。

 1.1大课问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概念及概念演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使学校体育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传统课问操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已成为典型的被动体育,难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教育部于1999年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

  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在《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中指出,在课问操向太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如“课问大活动”、“课间大锻炼”、“问操课”等不同的说法。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教育部于1999年决定将大课间活动提到大课间活动课的第一层面,列入课程计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

 郑胜利在《大课问改革与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指出大课问改革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早在1982年,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应当保证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闻;其后教育郝体卫艺司又发文再一次对此问题提出要求。 

陈颖悟、熊百华、林素梅等在《论建国前我国课间操的演变  与发展》一文中指出课间操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但随着人们对教育、体育认识的深入。对过去乃至目前课间操的内容、形式既有争论也有困惑.总结我国课间操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更好地发挥大课间的教育功能提供参考。

 1.2太课问开展现状及对策的相关研究 

石宁生在《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了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认识偏差.观念陈旧,活动局限于形式;二是场地、器材运用不合理,利用不充分,缺乏广泛性、实践性,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三是活动缺乏灵活性、广泛性,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活动效果。 

刘淑芳、范峰在《大课问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大课问体育活动是—个新生事物,各地在开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内容单调、形式单--;±l t织管理尚未系统化;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组织者的培训少等。对策是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积极宣传和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和机构;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培训力度,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从实效出发。形成特色。 

唐El伟在《对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探讨》一文中论述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领导、教师的认识不足;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适应学生的身心要求;时间利用率低,锻炼实效性差;受学校的场地、学生数等实际情况限制等。

  1.3大课间体育活动教育效果的相关研究 

 伴随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课程理论再撅深方向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加深了对大课问体育活珈的认识。大课问体育活动的教育效果也尤为明显。  曲宗湖在《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引起的思考——构建大课同体育活动课》中指出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除了对紧张的以  作者简介:1.赵向晴(1986一)。女,上海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向:武术教育理论与法。  万方数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