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题易错类型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计算在小学数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充分体现出其基础性和工具性。然而随着计算器、电脑的普及使得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越来越低。我们所在的江苏省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不少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素质培养较为重视,往往也容易忽视孩子计算方面的薄弱,容易把计算上的弱势归结为粗心。我们所在的一个学校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乡村小学,对于计算的教学一直相当重视,但在近年来历次计算题测验中,发现各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薄弱。无论是普通计算还是估算、简便计算上都显出相对的弱势。小学生的计算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错误原因都归结为“粗心惹的祸”。由于计算能力较差,造成一些同学厌恶数学,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因此很有必要对这种情况加以研究。
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计算题易错类型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1、计算题,计算题是数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基本题型有口算、简单计算、化简、解方程等,需要掌握基本的运算定律。除此之外,做计算题时需要细心仔细,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一个数字看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错误。计算题做得多了,就会知道相关题型的解题技巧,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
2、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圆心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策略,“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二)理论依据
计算能力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明确的总目标:“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的技能。”对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分别提出具体目标。因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理论假设
通过对计算题易错类型分析并采取应对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减少计算的错误,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另外,在教师今后计算的教学中能将整理的易错类型应用合理的策略来应对,使得教师今后的教学更为简便,创造轻松学轻松教的数学。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试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
2、通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四、研究内容
1、学生计算题易错心理的分析。通过对学生在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试卷上计算题中的错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找出造成计算错误发生的心理原因。
2、学生计算题易错类型分析。在平时的作业中或者一些考试中有意搜集下错误的题目。在同一年级中对搜集的错题将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学生易错的类型,并且以年级为单位调查研究。
3、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策略的研究。结合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因材施教。将错误的题目在平日的练习中多次拿出来练习,让学生对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4、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平日作业中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做题的标记号习惯以及检验的习惯。
5、在学生的反馈中检测研究的有效性。通过精心设计计算题,针对学生易错题进行再测,检测教师采取的策略是否切实有效。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在做题前进行效果调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问卷法和访谈法:儿童有自己的思维,即使是题目做错,也有自己的理由。通过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进一步分析其出错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2~6月)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6年6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 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错误较多的类型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6年9月~12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 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 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 整理、归档
七、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的干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八、研究的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吴婷,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副组长: 董晓华,负责对各年级部分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并提供实施指导。
课题组成员:董晓华、吴婵玉、丁文怡、聂玲、丁婷、许丽、诸琰琳、彭建国、平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