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课题论文3
发布时间:2015-11-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婷

 

小学计算教学的“破”与“立”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成功的计算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养成。如今计算教学已然与生活紧密联系,然而学生计算能力低下,表现为口算估算能力下降、速度减慢、正确率低下。本文结合计算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破除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建立新方法促进学生计算能力提高。
【关键词】:计算教学   误区     解决方法  
误区一:“情境创设”取代“复习铺垫”
单纯的计算教学很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教者经常将计算教学放在具体情境中,认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事情无绝对,计算教学中复习铺垫基本被铺天盖地的情境创设取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复习铺垫,则被扣上“给学生预设过多,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的帽子。
【破】: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而易于理解算理,复习铺垫亦可促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建构通过迁移的方式学得新的知识,两者都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教学产生兴趣。复习铺垫还可以使得学生将新旧知识建构体系进行对比,存在的价值是肯定的。教者若将教材读透,对于何处创设情境何处使用复习铺垫能够运筹帷幄,定能较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立】:对于五年级小数、分数简便计算的教学,笔者认为采用复习四年级整数简便计算教学更为彰显简算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的贯穿性。例如:教学0.25×34+0.25×66简便计算时可以在此之前复习25×34+25×66如何计算,唤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识,并且通过知识的迁移自主学会小数的简便计算,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训练数学思维。
又如:教学在教学0.6÷2时,复习铺垫6÷2得到3,但是显然此题答案不是3。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小明有0.6元(即6角)去买2支铅笔,每支多少元?这样的情境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答案是每支3角即0.3元。0所在位对应“元”、3所在位对应“角”这样顺利教学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使学生了解数位对齐,明白算理。
显然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学起来会方便有效,课堂计算教学效率才会提升。
误区二:“做对题”以为“会算理”
    计算教学中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会遇到此种现象:第一天学生作业正确率高,第二天学生正确率持续,第三天时将所学计算类型混合时,学生手足无措、教师惊慌失措。部分教师认为题海练习远比上课讲算法由来要靠谱的多。
【破】:学生正确率的不稳定实则体现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未能讲明算理或法则。单强调“算理”能理解知识,无法实现计算的实践突破,单强调“算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算理是学生计算道路的基石。城堡建得再高,如若基石没打牢,很容易被瓦解。所以在教学时,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不仅懂得怎么算,还要懂得为什么这么算。如果忽略引导学生对算理的认识,那学生会失去独立思考和领悟真理的机会。
【立】:在计算教学时,关键是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通过算理这个“桥梁”我们才能走向算法。教师在课堂中不可避重就轻直接教授学生某种类型的题目的算法,应通过具体的讲解,在学生充分感知算理后方可通过计算练习将计算方法巩固,在校对答案时教师需要伺机提问学生“运用什么运算法则”或“为什么这么算?”
教学中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会使计算教学事半功倍。
误区三:“盲目做题”替代“有效训练”
对于计算教学,不少教师认为计算题重在多练,于是“题海战”就此诞生。让教师们觉得欣慰的是不少学生通过“题海战”确实在计算成绩上取得些许进步,然而在后期停滞不前的现象也产生了。不难发现有些题型做过多次,每组小练笔中都会出现,但学生仍然犯错。为了宽慰自己的心,教师选择进行更多的训练,务求使学生有所进步。学生越发对计算厌恶,甚至计算题成绩一度出现“高原现象”,毫无提升。
【破】:学生计算能力低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反馈中进行剖析。笔者认为学生错误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缺乏对题目的重视及计算耐心。(2)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3)脑中对于错题的错误做法印象太深。
【立】:原因(1)的建议:通过教师感染力使得学生端正做题的态度,从心理上使得学生对计算有兴趣。
原因(2)的建议:教会学生审题,例如教学三步混合计算题,让学生在先计算的那一步下面划线,以示提醒;如小数除法,不够除时,可以利用简单的小口诀让学生明确应商0再在被除数添0,再继续除等。通过课堂的计算过程的优化让学生对计算遵循一定模式,利于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再者教会学生及时校对的习惯,数字符号都要校对,避免抄错题。最后教师应教会学生验算方法,如估算、逆算等,使学生树立验算的思想。
原因(3)的建议:教师注意要因人因题而异,如果是大多数人算理理解错误,那需要集中讲解;对于少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那就要单独辅导。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搜集错题,并及时改正。教师应经常将学生改错本中的错题汇集起来讨论与练习温故,并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改错本上错题。以便保留对正确的做法的印象。
有效训练不仅节约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误区四:“斥学生慢”而非“夯实基础”
计算练习中学生运算方法和算理都正确,却出现计算速度迟缓的现象。这使得教师们将矛头指向“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的思想,认为这种多元化的计算思想反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一种既快捷又统一的计算方法,不利于学生快速计算答案,影响计算正确率。
【破】:学生计算速度慢并非因为课标倡导算法多样化后导致的思维混乱。可能是以下因素导致:(1)缺乏对于口算训练(2)忽视估算在计算中的作用(3)缺乏对简便计算的训练。
对症下药,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立】:坚持口算、夯实基础。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所以小学阶段必须让学生加强对口算的练习,争取达到“张口就来”的程度。平时学生除了完成课程对应的课作与家作外,坚持每天完成一定量的口算练习。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时用1分钟让学生完成速算题,每天进行强化训练。另外包括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如:1∕2=0.5,1∕5=0.2,1∕4=0.25,3∕4=0.75,1∕8=0.125,,3∕8=0.375,5∕8=0.625,7∕8=0.875;∏的相关计算;25×4=100,125×8=1000……还需要通过学生的记忆将这些使用较广的计算结果内化,从而使计算速度提高。
重视估算、发展“数感”。“数感”可帮助学生对运算的结果预先进行定位,以便快速检查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进而减少验算发现错误的时间。如:31×48,通过估算近似可将此乘法看为30×50≈1500。若结果相差较大,那么显然可以减少验算时间。
强化简算,提升效率。简便计算从四年级开始引入,它根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充分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改变运算顺序或数据,让计算更高效更快捷。如计算25×36,原式变成25×4×9=900,显然用竖式计算不论时间和正确率都提升。简便计算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识记,更要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25×99+25,许多学生会将99变为100-1,最后答案为2500-25=2475,显然这是错误的。学生未曾使用乘法分配律,因为初步观察题目未曾发现数字符合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这时候笔者就会教学生观察题目中有两个25,一个25有好朋友99陪它和它做朋友,另一个25太孤单了,那该怎么办呢?引出后面的25变成25×1,至此式子变成25×99+25×1,乘法分配律的使用就不再难了,既缩短计算时间又避免出错。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教者在教学中避免走入误区,采取合理正确的方式来确定教学方式方法:在创设情境和旧知迁移的争端中学会合理巧用;注重算法和算理的关系;勿机械做题,加强“有效”训练;强化学生的基础练习和巧算习惯。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激发学生对于计算的情感;不仅提高教学质量,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彬.  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都市家教 2012(2):196
【2】冯亚君. 例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小学教学参考   2009(12):52
【3】涂朴珍.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小学教学参考    2009(12):51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