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易错类型分析(吴婷)
发布时间:2016-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婷

 

小学生数学计算题错误分析及对策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每个阶段的计算都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无论老师如何强调,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现在的学生做计算题是一种任务,不是错写、漏写,符号写错就是小数点点错,对计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得无所谓,改正就可以了。其实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社会对学生生活的一种要求。因此,减少小学生计算错误,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通过对四年级学生作业错误题进行了分析。
一、错误分析
(一)知识性错误
1、对数学概念掌握得不好
如:1400÷70
=14÷7
=2
错误分析:学生对商的不变性质的认识比较模糊,对相似相近的数据常常感知失真,造成错误。这道题就是因为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感知粗糙,而导致错误。
2、对运算法则的模糊。
如:(48+336÷16)×24
=384÷16×24
=24×24
=576
错误分析:这位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法则不清,在他的脑海中,任何脱式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运算,无需考虑是否有括号,是否是同级运算。因此,导致错误。
3、对算理的模糊
如:列竖式计算407×35
学生1: 4 0 7          学生2:  4 0 7
×  3 5                  ×  3 5
2 0 3 5                    2 4 5
1 2 2 1                      0 0
3 2 5 6                  1 4 0
                                1 4 4 5
错误分析:学生1在计算过程中,不知道其数位如何对齐,数字3是十位上的数字,与407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相乘,应先从十位开始对齐。学生2是先用407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去乘35。这两位学生都是算理不清,导致错误。
(二)非知识性错误
1、感知不正确
如:(1)(48+336÷16)×24    (2)25+180÷30-10
=48+21×24               =25+6-10
=48+504                   =19-10
=552                       =9
错误分析:这两道题是我班上平时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一位学生做的,他在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因而造成感知的表象模糊,如第(1)题,他在计算336÷16的同时就把括号去掉了,第(2)题将“+”错误看成“-”。
2、短时记忆出错
   在进行口算、笔算或是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就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如:列竖式计算
(1)8.24+0.96          (2)5-0.41
8 .2 4                   5 .0 0
+ 0 .9 6                 -0 .4 1
9 .1 0                   4 .6 9      
错误分析:第(1)题百分位数字相加,学生忘了向十分位进1;第(2)题是连续退位减法,学生忘了十分位再减1,因而导致错误。
(三)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产生的错误
任何计算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下进行的,学生解答计算题时出现的错误,大多不是计算过程的错误,而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所造成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有:
1、思维定势干扰
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消极的思维定势具有习惯性、成见性、想当然等特性,会严重地干扰和抑制学习的顺利进行。如:在“120÷60、360÷40、240÷20”等题后夹一道“400-8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400÷80=5
2、注意不稳定
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时不专心,在计算过程中常出现抄题目丢0添0,抄错数字或符号等顾此失彼,丢三拉四的现象,出现误认、误写。
(四)计算习惯方面
不少计算错误,问题并不出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在计算方面,常有以下一点不良的学习习惯:
1、心不在焉
这是在长期生活学习中养成的坏习惯。这类学生,总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计算对象上,计算时不专心、粗枝大叶。反应在计算抄题目时不仔细,往往抄错数字、运算符号,或是做作业时粗心大意,遗漏某些计算环节,常使计算致错。
2、操作程序混乱 
一些计算,方法很简单,却常常出错误。如连续进退位的多位数加减法,分析出差错学生的计算过程,往往发现一个明显的共性:进退位时,有时在竖式上打“·”做记号,有时不做记号;有时先加上进位过来的1(或先减去退掉的1),有时却后加(或减),根本没有前后一致的操作程序,所以丢三落四,颠倒错乱。
3、书写潦草
有些学生在打草稿时,不注意书写格式,字迹潦草,有些数字模棱两可,抄到作业本上出现数字抄错现象。如有个别学生把“7”与“1”,“6”与“0”等抄错。也有的由于打草稿时,排列无序,东一题西一题,常出现得数与题目不对应。
以下是针对四年级学生在平时计算中错题的集锦
 
学生对于此种题目是否能简便计算看不出来,想当然的以为能随意加括号使得运算变得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学生虽然前面的过程是对的,但是后面的计算错误也会频频出现。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