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研究>>校级课题>>五育融合下的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施——以梓园为例>>研究动态>>202409-202501第一学期研究小结
202409-202501第一学期研究小结
发布时间:2024-12-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璐嫣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阶段性小结(202409-202501)

 一、引言

本课题旨在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语文素养和劳动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了《陀螺》和《落花生》两篇课文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语文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教学实践情况

(一)《陀螺》教学实践

1. 在教授《陀螺》时,我们先从课文中的陀螺制作、比赛等情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陀螺的玩法和在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以及陀螺带给作者的快乐与自豪。

2. 开展陀螺制作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收集废旧材料,如卡纸、瓶盖、小木棍等,动手设计并制作陀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陀螺的比例和尺寸,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深刻理解了课文中作者对陀螺的那份执着与热情,同时也明白了看似简单的陀螺制作也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正如文中不起眼的“鸭蛋”陀螺却能在赛场上顽强拼搏,让学生领悟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生活智慧紧密相连。

(二)《落花生》教学实践

1. 对于《落花生》这一课,我们深入挖掘文本中关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情节,引导学生品味作者一家围绕花生展开的讨论,理解父亲话语中花生不求外表华丽,只求默默奉献的品格,让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2. 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种植园,亲自参与花生种植活动。从翻地、播种、浇水到施肥、除草,学生们全程参与,观察花生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自己的劳动感受和发现。在收获花生后,组织学生品尝花生,再次回顾课文中对花生品格的赞美,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的可贵之处,实现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的深度融合,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三、阶段性成果

1. 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通过将劳动实践融入语文教学,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明显增强。在《陀螺》和《落花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劳动活动,主动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

2. 语文素养与劳动能力同步发展:在制作陀螺和种植花生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撰写劳动心得、记录种植过程等活动中,提高了语文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课文中借物喻人、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3. 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初步形成: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后,对劳动的认识发生了积极变化。从《陀螺》中体会到劳动创造乐趣和价值,从《落花生》中领悟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默默奉献的精神内涵,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愿意主动参与劳动,为今后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 存在问题

① 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不够充分,导致个别学生对劳动与语文知识的融合理解不够深入。

② 教师在引导学生将劳动体验转化为语文学习成果时,方法还不够多样和精准,部分学生在写作表达中仍存在思路不清晰、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③ 劳动实践与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在融合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和成长进步。

2. 改进措施

① 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合理安排时间和场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例如,在陀螺制作和花生种植活动中,为每个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加强小组合作的监督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都能有所收获。

②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在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方面的指导能力。学习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通过思维导图、范文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劳动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建立健全融合教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劳动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五、结论

通过对《陀螺》和《落花生》两篇课文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初步验证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融合的最佳模式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活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