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研究>>校级课题>>五育融合下的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施——以梓园为例>>成果展示>>《陀螺》教学案例
《陀螺》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4-12-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璐嫣

《陀螺》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兵、恨”等 8 个生字,会写“否、旋”等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尜儿、否则”等词语,理解“妩媚、重振旗鼓”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围绕陀螺写了做陀螺、得陀螺、赛陀螺、悟陀螺的过程,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

3. 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明白不能只根据外貌判断一个人或事物的价值,要注重内在品质和努力付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4. 通过亲手制作陀螺,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与收获,将劳动实践与课文学习相结合,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和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之情。

② 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③ 组织学生开展陀螺制作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2. 难点

    深入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并能引导学生将这一哲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同时在陀螺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和品质。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读写结合法、实践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趣味导入与劳动引入(5 分钟)

① 教师提前准备好各种陀螺,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陀螺吗?谁能说说陀螺的样子和玩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陀螺游戏经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  教师展示一些制作陀螺的材料,如木头、卡纸、钉子、火柴棒等,介绍本次课程将开展陀螺制作活动,并引出课文《陀螺》,让学生带着对陀螺制作的期待和好奇,进入课文学习。 

2.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8 分钟)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教师利用 PPT 出示生字词,如“冰尜儿、金兵、恨不得、帅气、溃败、丑小鸭、自豪、恨不得、一显身手、摇头晃脑、不动声色、顽强、溃败、自豪”等,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如“旋”字右边部分的笔顺,“豪”字与“毫”字的区别等。

② 同桌互相检查朗读课文,纠正读音错误和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 精读课文,感受心情变化(12 分钟)

① 做陀螺(略读):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做陀螺的段落(第 3 自然段),提问:“作者是怎样做陀螺的?在做陀螺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如“到处寻找木头、费了许多功夫、做冰尜儿用的是木头,柳木、榆木、松木、枣木、梨木都可以。抽打冰尜儿,当然是在冬季的冰面上,最好的场所是冰面。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体会作者做陀螺时的期待和认真,以及对陀螺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陀螺的制作材料和方法,为后续的劳动实践做准备。

② 得陀螺(略读):学生默读课文第 4 自然段,思考:“作者得到陀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等词语,感受作者得到陀螺时的兴奋和激动,体会作者对陀螺的渴望终于得到满足的心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③ 赛陀螺(精读):教师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第 6 - 10 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在赛陀螺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如“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我的‘鸭蛋’则不动声色地闪躲。一次次冲击,一次次闪躲,终于无法避开,它们狠狠地撞上了!奇怪的是,我的陀螺个头小,却顽强得出奇!明明被撞翻在一边,一扭身又照样旋转起来。它圆头圆脑,好像上下左右都能找到支撑点似的。结果呢,大陀螺在这个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对手面前,彻底溃败了”,让学生体会作者从比赛开始时的担心、紧张,到看到自己的小陀螺顽强抵抗时的惊喜、自豪,再到最终获胜后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变化过程,感受比赛的激烈和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变化的写作方法。 

4. 深入探究,领悟道理(8 分钟)

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与陀螺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从陀螺的外形和比赛表现入手,理解虽然作者的陀螺看起来不起眼,但却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大陀螺,从而明白不能仅仅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或事物的价值,关键在于内在的品质和努力付出,就像陀螺一样,即使外表平凡,也可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②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关注事物的内在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要像陀螺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展现自己的价值。 

5. 劳动实践:制作陀螺(10 分钟)

①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制作陀螺的材料和工具,如木头、卡纸、剪刀、胶水、钉子、火柴棒等,并详细讲解陀螺的制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陀螺,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制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制作不同样式的陀螺,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作者做陀螺的过程和心情,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 各小组完成陀螺制作后,推选一名代表展示并介绍本小组制作的陀螺,包括制作材料、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等内容,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5 分钟) 

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和蕴含的道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同时对学生在陀螺制作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② 拓展延伸: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玩陀螺,并用文字记录下玩陀螺的过程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或人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下节课在班级里进行分享交流,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反思

通过将劳动实践与《陀螺》的教学相结合,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在制作陀螺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劳动实践活动,对课文中作者的心情变化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有了较好的领悟和体会,同时在写作手法的学习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够高,在陀螺制作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分工不合理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劳动实践中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成长和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