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区学籍管理
校长信箱
市基础教育
设备报修
数字图书馆
装备管理
区装备管理
省教师管理
课表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研究>>校级课题>>五育融合下的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施——以梓园为例>>成果展示>>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意义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24-12-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璐嫣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意义

 

摘要: 本文聚焦于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阐述了其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深入分析了融合的多种路径,包括教材内容挖掘、教学活动设计、课外实践拓展等方面,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融合的效果,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学科融合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必要性。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还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联系,促进其智力与体力、知识与技能、道德与审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念。

(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杜威强调儿童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主张学校课程应与社会生活、儿童的实际经验相联系。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正是“做中学”理论的体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记录、反思,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劳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语文素养

劳动实践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劳动的细节、劳动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文本内容,如描写田园生活、手工艺制作等文章。同时,学生在撰写劳动心得、记录劳动过程时,也能提高其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

(二)培养劳动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的思想教育内容。通过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文本的价值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融合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知识传授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劳动或社区劳动实践活动时,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与劳动相关的课文、诗歌、口语交际等内容。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梳理出这些劳动教育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劳动精神和价值。例如在教授《悯农》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韵律美,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设计融合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比如在学习描写传统手工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编织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同时深入理解课文中对手工艺制作过程的描写,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开展劳动主题的语文竞赛活动,如劳动故事演讲比赛、劳动诗词朗诵会等,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课外劳动实践与语文学习相结合的空间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为学生创造课外劳动实践的机会,并将语文学习贯穿其中。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的种植、养殖活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家庭方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等,并鼓励孩子撰写劳动日记,记录自己的劳动感受和成长经历,实现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分析

我校四年级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选择了“家乡的传统美食”这一主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长辈等方式,收集家乡传统美食的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撰写调查报告。然后,组织学生走进厨房,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家乡美食,如包饺子、蒸年糕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还真切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最后,学生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并以“家乡美食的魅力”为主题进行写作和演讲。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还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

六、结论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设计融合教学活动和拓展课外实践空间等多种方式,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劳动素养,在劳动实践中丰富语文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融合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推动学科融合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