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发布时间:2015-10-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俞秋枫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通过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这四种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才能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基于此,我们课题组将立足课堂,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和提高数学教师业务能力为重头戏,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使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目标
 1、了解我校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方面已掌握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找准研究的重点。
2、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搜集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4、提高教师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内容
1、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
2以调查和问卷的形式充分了解我校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方面已掌握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找准研究的重点。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进一步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为本课题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5、加强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装订,在研究过程中,勤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小结和论文,及时汇总上传。
四、研究措施
   1、抓实人员培训
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课题组成员将根据学校课题计划和本组课题计划制订详尽的个人计划,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探讨性。
2、广泛开展活动。
加强全员培训,加强应用研究,加强协作配合。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加强相互学习,互动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活动的开展。
我们还将注重典型引路。即课堂试验、探索和总结,然后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广泛开展听课、评课、说课等一系列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评课、座谈、研讨等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
以课题研究为应用研究新的生长点。我们将要求教师把教科研活动搬上了新的平台。专题网站、集体博客、QQ群等要建立起来,交流范围的拓展、专家指导的及时,信息的扩充,让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大大拓宽。
4、加大反思力度。
我们的课题组成员要及时反思,以案例评析的形式在学校网站上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作探索性思考,撰写论文和经验文章。
5、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人员各自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并且要善于及时书面小结。课题组负责人要及时收集、整理、汇总课题研讨材料。
6、研究成果小结。
每个学期一小结,研究教师分别梳理研究成果,各位教师在学期末写好课题研究总结反思,并形成阶段性反思报告。一些经验成果性的展示课,要刻录成光盘,集中收集。
五、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学习课题组计划。
2、召开课题组组长会议,部署本学期的研究任务。
3、课题研究教师认真钻研总方案。
4、每位课题研究教师撰写好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十月份
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以调查和问卷的形式充分了解我校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方面已掌握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找准研究的重点。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并上传到学校网站。
 十一月份
1、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学习研讨体会,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2、 组织教师听研讨课,做好课前的相关资料搜集、阅读和课后的研讨评议工作。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
 十二月份  
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3、做好学期阶段、小组阶段和个人阶段性总结工作。
4、进行学期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总结。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6、课题组长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成功案例赏析等,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
7、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期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总结。
一月份
1、进行学期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学期总结。
2、整理搜集资料,分类入盒。
3、召开课题组会议,集中交流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二〇一五年九月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