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区级课题研究总结2017.1
本学期初,课题组召开会议确定并传达研究目标是: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继续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在上学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炼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其他教学服务。
针对以上计划内容,这一学期,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首先常学习有关的书籍与资料,了解多样的收集方式,然后制定适合各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方式,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该能力的锻炼。
其次,课题组成员都深知,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全体课题组成员,都深入一线课堂教学,开展课题教学研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收集到的资料服务于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多次尝试与反思。
学期初,课题组成员季敏老师执教了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平板课五上语文《天火之谜》的第二课时。全体课题组老师全程参与了观摩与研讨活动。《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前,季敏老师布置了去收集主人公富兰克林的有关资料,还有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资料。季老师意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课上,季老师循循善诱,通过不同形式的问法,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适时地利用平板技术演绎出来。学生通过课前的收集准备,课上热情高涨,争前恐后地想要表现自己。这样有准备的课堂也体现了教学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这堂课的研究,老师们总结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70%是电脑,30%是其他途径,比如手机、图书、课外书、父母个人经验等,基本了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学习辅助手段和课外知识来源。
除了课堂研究,课题组成员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把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及时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让收集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教科室龚美娟主任肯定了我们这一学期的成绩,也向全体课题组老师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让实践成为一种需要、让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在下一学期,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会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