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区级课题研究总结201606
本学期初,课题组召开会议确定并传达研究目标是: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继续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初步提炼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针对以上计划内容,这一学期,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我们首先通过制定并下发调查表来了解每个学生的调查兴趣,调查方法,调查途径。通过反馈信息来调整老师的指导方向,制定适合各个群体的研究方式,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该能力的锻炼。
其次,课题组成员都深知,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全体课题组成员,都深入一线课堂教学,开展课题教学研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收集到的资料服务于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多次尝试与反思。
学期初,课题组长俞秋枫老师首当其冲,在一5班举行了以诗歌《雨点》为载体的专题研讨活动。全体课题组老师全程参与了观摩与研讨活动。课前,俞老师制定了一张《我是小小调查员》的调查表,意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收集到关于诗歌中“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资料。课上,俞老师循循善诱,通过不同形式的问法,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适时地演绎出来。学生通过课前的收集准备,课上热情高涨,争前恐后地想要表现自己。这样有准备的课堂也体现了教学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接着,课题成员周敏侠老师在二1班举行了以韵文《识字6》为载体的专题研讨活动。课前,周敏侠老师制定了《我是小小调查员》、《我是小小投票员》等一系列调查表,意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收集到关于韵文中各种动物的资料。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各种动物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学生之间还做到了知识补充,资料共享,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看到效果令人欣喜,课题成员孟佳君老师也想紧跟而上,在一2班举行了以《世界多美呀》为载体的专题研讨活动。孟老师让学生回去调查收集了小鸡孵蛋出壳的时间,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时间以及妈妈怀孩子的难处,来体会母亲的不易,受到感恩教育。在调查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结果都让老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通过这三堂课的研究,老师们总结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70%是电脑,30%是其他途径,比如手机、图书、课外书、父母个人经验等,基本了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学习辅助手段和课外知识来源。
除了课堂研究,课题组成员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俞秋枫老师撰写并发表了论文《让信息收集能力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力臂膀》,周琦瑾老师撰写了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教科室龚美娟主任肯定了我们这一学期的成绩,也向全体课题组老师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让实践成为一种需要、让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在下一学期,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会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