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瑾理论笔记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6-04-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俞秋枫

 

第一部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理论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
    信息素养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自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在美国的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以来,其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
    牛津分析公司执行董事长戴维·扬被称为"把握信息时代脉搏的人",在他的眼里,"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这即是信息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能力(能力层面)。
    一、正确的原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绿色通道
    1、整体性原则:以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重点,鼓励学生尝试找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通道,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综合、交流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原则:即教师要善于点要害,抓重点,拨疑点,排障碍,启发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及时引导,不断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4、发展性原则: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小错误”“小枝节”。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大智慧,提高信息素养。
    5、开放性原则: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诺亚方舟
 1、主体性教育理论
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始终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做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在价值取向上,主体教育强调由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主体教育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9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成熟的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其认知主体作用,学习不应该采用传统教学那种单纯通过教师传授或灌输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即使是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的角色也应该转变。为使学习者生动地去建构意义,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教师应成为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任务是学习过程中的诱导启发者、协作和讲座的组织者
   3、现代脑科学研究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认知系统,使用不同的部位加工信息,可以并行工作。网络信息可以激活多种认知系统同时加工信息,有利于信息的再提取。
    4、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要求是:(1)小组中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2)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东西,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3)各小组成员必须为提高组内共同的学习效率而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弥补分层教学在学生“学”方面表现的不足。
    5、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新世纪的全面教育,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和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思考与建议 
  
我们的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现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研究经验尚显稚嫩,还存在很多问题。
    1.收集和处理信息应以价值追求为导向。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但并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以后的发展。因此,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应摆脱“为了收集而收集,为了处理而处理”的现象,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为现实需要服务,体现最自然的、生活的、心灵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的价值。 
   2.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入社会,他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信息能力的学生,能够打破学科的界限,随时按照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的获取、整理、研究、利用,实现学科的扩展交叉,从宏观上把握各学科间的联系,实现具有良好的智能结构和知识的创新。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力通常被看成是公民认识和利用信息的最低水平,它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因而,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才会在其他方面得以顺利发展。 
   3.营造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给学生计算机操作的技术,并将计算机教学扩展到了各个学科。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低,并不能证明他们信息能力的水平。因为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是众多信息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全面地掌握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具备信息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因而,开设信息教育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信息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营造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搭建好基础平台。 
  4.信息网络带给德育工作的思考。
    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今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足以说明,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必须关注德育问题。
    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永恒的、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我们相信,经过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