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区级课题研究总结 2018.1
本学期初,课题组召开会议确定并传达研究目标是: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继续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在上学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炼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其他教学服务。4、在研究的同时,全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整理课题材料,迎接结题工作。
针对以上计划内容,这一学期,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首先常学习有关的书籍与资料,了解多样的收集方式,然后制定适合各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方式,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该能力的锻炼。
其次,课题组成员都深知,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全体课题组成员,都深入一线课堂教学,开展课题教学研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收集到的资料服务于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多次尝试与反思。本学期开设的研究课有:
课题名称 | 时间 | 上课者 | 研究课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 | 2017.11.21 | 孙新霞 | 《大禹治水》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 | 2017.11.22 | 赵晶 | 《朱德的扁担》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策略研究》 | 2017.12.5 | 龚美娟 | 《大自然的文字》 |
课题成员孙新霞老师带领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收集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和类似的神话故事。课上,孙老师循循善诱,通过不同形式的问法,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资料适时地演绎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课前的收集准备,课上热情高涨,争前恐后地想要表现自己。就像孙老师鼓励学生说的:“课前收集资料对我们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还会提高你的自信心哦!”孙老师这节课题研究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体现了教学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龚美娟老师为所有课题组成员执教了《大自然的文字》一课让学生收获颇丰,让老师受益匪浅。
说明文,尤其是作为一篇科普小品文怎么教?龚老师有她自己的思考——那就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到课堂的最中央来。所以,在简单的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后,龚老师便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对“天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孩子们的交流精彩纷呈:他们谈到了通过小熊星座和大熊星座认北极星的两种不同方法;他们由砧状云生发开去,搜集到了许多关于火烧云、鱼鳞云、透光高积云、地震云等的知识,并把它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作介绍。之后,龚老师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地书”中的两段知识进行探究——探究内容,探究写法,探究未知。所以,孩子们能提到石灰石的作用,能发现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说明建筑工地上的石灰石不普通的原因,能说出花岗石能在森林里出现是因为冰川运动这样高知的答案……两段学完,龚老师又引领孩子们比较两段举例上的同中之异,感受作者写小品文形式多样的特点。最后一段的学习龚老师教孩子们从背诵中梳理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三应”(就应当、应再到、还应该)“一不”(永远不会),孩子们学得乐趣无穷。学到这里,龚老师并未止步,而是借机引出作者伊林及他的原文《大自然的文字》,并在班级QQ 群中设置了两个“话题”,把课堂由课内延到了课外。课后,两个课题组的老师辗转会议室,开始了又一轮的学习、交流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龚老师的这堂课打破了他们的惯性思维,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已不再是为平板而平板的设计,而是以学生为本,让移动终端真正助力课堂,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在这堂课中,学生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科普知识,也掌握并提高了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同时还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探索、挑战自我的热情。但研究课的目的在于今后更大程度地研究,在交流中,大家也提到了要多发现多使用平板的其他功能,要让小作合作学习更加扎实有效等问题。
通过这些课的研究,老师们总结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70%是电脑,30%是其他途径,比如手机、图书、课外书、父母个人经验等,基本了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学习辅助手段和课外知识来源。课堂是发展学生生命力的阵地,是教与学相融、互相促进的载体。通过这些研讨活动,我们都有很多的思考,很多领悟,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将这些思考和感悟付诸于教学实践中,让收集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再次,我们整理了课题的所有研究成果。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有力促进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 辐射并带动了其它学科及兄弟学校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1、教师:
(1)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信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促进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学艺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学校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实验研究课和优秀论文。本课题共开设12节课题研究课。 俞秋枫、张丽华、孙明丽三位老师的论文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王娟、俞秋枫老师的论文均获蓝天杯论文评比二三等奖。俞秋枫、周琦瑾老师的论文获2017年武进区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季敏、王娟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均在2016年信息化能手比赛中获武进区一等奖。周琦瑾老师在2017年武进区“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小学组)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三等奖。
(2)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推广研究成果。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本课题研究,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把握研究方向,又从具体实在的教学方法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了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改进,并注重研究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形成了宝贵的课程资源。
(3)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大语文”观在每位语文老师心中扎了根。老师们不再仅限于在语文教材中进行教学,而是重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并注重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
(1)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
通过对学校班级调查,98%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多媒体课和网络课,认为学习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搜集信息,不经意中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复制、粘贴、另存为、网页浏览、信息检索、发E-mail等,学会了浏览,进行信息的快速搜集、处理、运用等。
(2)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开展课题前,大多数学生动手搜集信息的能力较差,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更不必说了,机械照搬,机械接受。开展课题实验后,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被激活,不仅能够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搜集需要的资料信息,而且能够加以科学整理,灵活运用,创造性地产生新的信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研究期间,我校有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两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教科室龚美娟主任肯定了我们这一课题的成绩,也向全体课题组老师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让实践成为一种需要、让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会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