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琰琳学习笔记201707
发布时间:2017-09-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彭建国

 

《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学习心得
武进区崔桥小学 诸琰琳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了解数学语言的特点,这对于掌握数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1、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性: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在教学时要求他们在学习时数学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有丝毫马虎。
2、数学语言具有逻辑性: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数学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即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题目逻辑思维的过程。
3、数学语言具有专业性:数学语言”有专门的词汇、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这些专门的数学语言,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使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习惯。
4、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性:数学语言具有明显的简洁性,它尽可能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最复杂的形式关系。数学语言大大缩短了语言表达的长度,使叙述、计算和推理更清晰、明确。数学语言不仅是最简单和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而且也是最精炼的语言,简洁性是数学语言最突出的表现。
二、根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
1、教师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语言。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2、提供机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应用数学语言。教师要经常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通过各种方法和策略,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趣味化,使教学富有诱惑力,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学生有话可说。
3、克服“惯性”,使学生因地制宜地使用数学语言。儿童在低年级数学课中,怎样把知识变为能力,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重视的方面,有很多同学,在课堂中考虑问题总是“惯性”在起作用。
三、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知识的本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启动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应用题都是先题后算,而在这里从反面来解它。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应用题的解法之后,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然后,可以故意安排一些条件和问题不能搭配的应用题让学生去组合。激发学生在辨别和判断中积极参与说理的欲望。最后看算式,创设情境编应用题的训练,也是丰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4、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持之以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使他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