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发布时间:2018-08-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22.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朱丽玉

、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筝”是个生字,请同学们出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板书:风筝),上面竹字头,因为古代的风筝是用竹篾扎成的,下面是个“争”字,中间一横要长而有力,下面的“竖钩”要挺直,这样我们的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把生字送进词语,指读(点评:这个筝是后鼻音,在这读成轻声。)

2、“风筝”是一个事物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其实是在写一个人,谁?

(板书:刘老师)

同学们学过很多写人文章,谁来带着大家回顾一下?这些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直接用名字命名,与之相关的事迹,前面加形容词。)

3、要写的是刘老师,却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其中一定大有玄机接下来,就让我们到文中去一探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按照屏幕提示的要求来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读:练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认:试在书中给红字标读音:连翘花 撒脱手 提示:sā放开发出。sǎ 散布散落 。

想:文中写了有关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不要错过老师给你的提示。开始读书。

2、看屏幕,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1)连翘花;撒脱手:为什么读sa? 撒表示“松开”的意思,我们可以根据意思来选择读音。

2)“转”字句:中集中出现了一个多音字。一般我们在没有办法确定读音时,会通过查字典了解字义,来确定读音。老师课前也查了字典,发现“转”字有两种读音,当表示改变方向、位置时读zhuǎn如转身、转弯;当表示绕着某个物体移动打转时读zhuàn如转圈等。旋转是特殊读音,是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大家根据提示在书上注音 

3)谁来为大家判断边读边确定。纠正,快速到书上去调整读音,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准。

3、梳理脉络:

1)文中写了有关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我们按照课文顺序来说一说。

     可以用这种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概括板书:讲故事4,写板书5,放风筝6-8,追风筝9)。

(2)4件事分别在哪几个小节?第6小节应和哪件事归在一起呢?学生找。这是个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放在下文。

3)4-9小节是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四件事,这4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所以把它们归为一段。

4)开头1-3小节讲了什么?春天的美丽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结尾10-11小节?表达对老师的思念,这是作者在抒情。我们用小标题的形式理清了文章脉络,这是个读书的好方法。

5小结过渡:看着小标题,我们不难发现,前两件事发生在课堂内,后两件事发生在课堂外。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事来走近刘老师。

三、学习事例,了解写法

(一)、学习第4自然段

出示第4段。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A:外貌描写部分(你注意到了这一处的外貌描写。)

1慈祥:这是你从刘老师微微发胖的脸上那一对时常眯着的眼睛里读到的。

还有哪些外貌描写让你对刘老师这个人物有所认识?

2)忠厚:那是花白的头发衬托出来的。

3)不幸: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所有的行动靠一根圆木拐杖、一条右腿支撑。

   小结:寥寥几句对外貌的勾勒,就让我们从中读到了一个慈祥、忠厚,却也不幸的刘老师。在我们眼中,刘老师显得与众不同。看到他,一定想到他曾遭遇过极大的不幸。谁用朗读给大家带来初步印象?指名读。

过渡:第4自然段除了外貌,还写到了什么?

B:语言描写部分(你注意到了刘老师讲故事的部分。)

1幽默风趣:把自己失去的左腿说成是被女娲娘娘甩飞的。

2乐观:尽管话语间是轻松,但失去腿的不幸是真真正正地发生在刘老

师的身上了。

(3)这段话前有个省略号,你知道这里省略了什么吗?女娲造人的传说)

既然写刘老师给我们讲故事这件事,为什么不把这些内容都写下来,而是只选取了临近结尾的一小段呢?交流长长的故事放进去后重点就不突出了。

小结:有时,语言描写并不是越详细越好。

(4)想一想刘老师当时是怎样的口吻讲述这段故事的?生答。

    按照你自己所想的练一练指名读

评价:他把这段故事讲得很玄乎。讲到自己的腿疾时,他格外轻快。他也是像提示语中说的那样,是笑着说的。你把这段故事讲的很深情,但还欠缺一份幽默。老师来试试看,师示范。

5)很多同学听着都忍不住笑了,彼时彼刻,刘老师的课堂上也同样腾起了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引读到结束。你发现这其中同学们情感的变化了吗?(笑——酸涩——尊敬,板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交流。

评价:学生“笑”是因为刘老师的风趣,由“笑”到“酸涩”充满着理解和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与学生亲密无间。

小结: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撑着拐杖,刘老师把自己的不幸玩笑般说进了故事里,让作者心潮起伏而读着这一段中的外貌和语言,我们也同样心潮起伏。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这种变化。齐。

(二)、学习第5自然段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第5小节,看看在写板书这件事中,又有哪些细节触动了你,圈划下来,用关键词的形式批注你的读书感受。交流前提出要求:如果后面你听到的词语没有圈出来,请把它圈出来。

1)“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这个“站”分量太重了,常人尚且难以坚持,何况刘老师呢?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的跳跃旋转。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无数次旋转跳跃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拿起笔,圈一圈这个镜头中的动词:撑、离、转、转、写、转。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a:这个镜头里作者用了三次“转”字。说明:这个动作出现得太多了。

  b:作者用了很多动词。身患腿疾的刘老师为什么能流畅地做出这一连串动作?因为刘老师每天都是这样旋转跳跃的他已经烂熟于心了。)这一次次的“转”早就深深定格在作者的心里了。

c:深情引读: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刘老师的膝盖特别不舒服,但他还是坚持来上课了,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生默契接读。

那是6月里最热的时候,教室里特别闷热,刘老师的后背早已湿透,可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生默契接读。

天越来越冷了,穿着厚厚的冬衣,刘老师依靠着圆木棍走路都显得格外费劲,可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齐读。

4)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复一年,刘老师就这样旋转跳跃着——(出示: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看着老师这样付出,同学们心里在想什么?(激动的心跳里是担心、关心、无限的敬意。)刘老师用他一次次的跳跃旋转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

几十年后,回忆起刘老师,作者就怀着这样激动的心跳把记忆深处的旋转跳跃用文字记录下来了。                                     板书:激动

3学完了课堂上的这两件事,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1)每次写完事,都会写当时的心理感受,既有事,又有情,字里行间都是情,这就是“寄情于事”。

2)第一件事重在语言、外貌描写,第二件事重在动作描写,各有突出。

带着这样的收获,同学们课后读读文中的后两件事,看作者又是怎样寄情于事的,以及作者还采用了哪些抒情的方式呢?我们将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下一次课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写景?

2.读一读有关刘老师的另两件事,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了解作者苏叔阳。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寄情于事

      忆起老师

讲故事      笑、酸涩、尊敬    外貌、语言

回忆老师  写板书      激动              动作                     

追风筝

放风筝

      思念老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