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行到潜行——我的成长故事
遥观中心小学 蒋燕芳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自从2016年听到这样一首诗,就再也放不下。每每夜深人静时分,点一盏灯,让自己的思绪泛滥,沉淀内心的独白:从来先生做学问,我的教育又在何方?七年的风雨飘摇中,我教着语文一路走来,七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也给了我许多思考和成长。我划着我的桨,在教海里浮沉,向大海更深处漫溯。
一开始,怀揣着对教育的理想走进遥小这个美丽的校园。第一次做老师,校长问我:“你觉得教育是什么?”懵懂的我愣了,教育就是教小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吧。校长微微点头:“你这么说没错,但是教育除了知识还有很多要我们老师传递给学生。”
教师生涯的第一个月,我是在泪流满面中度过的,由于实习是在高中,从未接触过小学生,一开始上课,我所有的指令都得不到学生的响应,每天课堂闹哄哄的,痛苦极了。于是我拜师学艺,学校为我配了一个师傅,每天我都如约坐在师傅的课堂里,学习教知识,学习教学生常规。我的听课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师傅上课的一言一行,就连师傅教育学生、批评学生的话我都记了下来。一周后,我的班级安静了,我寻找到了训练学生常规纪律的方法,奖励星、奖励小零食、奖励学习用具,包括艺术地批评。
一个月后,校长要来听课了。我着急啊,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按照师傅上课的模式,我备好了教案。先拿给师傅看,师傅一看教案就指出了各种问题,于是帮我修改。修改好后进行试上,上一遍听一次意见和建议,师傅一句一句帮我过教案。那段日子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暖暖的。后来上的课得到了校长的高度认可,虽然现在看来课并不怎么精致,或许是我的进步感动了他吧。这一次磨课,我明白了态度一定要端正,人一定要勤恳,别怕重来。
自此,我想做一名认真教书的老师,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受益的课。好课,应该是良心的课堂。好课,应该是细致的课堂。好课,应该是情感的课堂。好课,是学生的课堂。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如今提倡要把“课堂”变成“学堂”。这一转变,更加强调教师的教从主导变成指导。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则要成为课堂的主题。我们教师不仅是授之予鱼,更要授之予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要的是完整的语文。完整的语文既包括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蕴含语言建构的方法。“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着老师学,他总是要走出校门的。学校教给他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要靠自己去获取。而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掌握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一生的精神生活以至学术水平、工作成就,都有很大影响。”学生要的是方法。因此,我们教师需要研究,有什么样的好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习。特级教师薛法根校长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打造了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减轻孩子记忆的负担。
在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中,学校给予了我各种机会,我上了好些公开课。但总是就课文讲课文的情况得不到改善,课堂遇到了瓶颈。语文课的方法性不明显是我最致命的弱点。这个时候,我的春风来了,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我加入了蔡校长的名师工作室。每个月我们都会如期相约,一堂精致的课加上来自于我们自己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的讲座,让我大开眼界,每一次蔡校长的引领都会带给我们新的理念。
特别记得我在工作室上的《我叫黑脸琵鹭》。在教学中,我也努力教会孩子学习语文的方法。我叫黑脸琵鹭,从文体上讲是自我介绍。黑脸琵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长相,名字的由来,生活习性,和过冬方式。
我在课前,就和学生进行谈话。先向他们介绍了,你们好,我叫蒋老师。然后让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学生很快学会了,你好,我叫谁谁谁。同时,在引入黑脸琵鹭时候,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今天有位新朋友来到我们班,他热情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读课题《我叫黑脸琵鹭》。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其实都是旨在让孩子理解自我,介绍这样一种课文题材。
接下来是初读课文,扫清字词的障碍,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以词带段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每一组词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第一组主要是侧重于轻声的朗读。a第二组词中,对于同时插进,蹚行,左右摇晃,搜寻目标不赖,这些词语,孩子,都不太理解他们的意思,那在课堂上一个一个讲解又不太可能,于是我采用了视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同时有配上这一段的朗读。等再次问孩子们还有哪些基于实例解释后,许多孩子已经,都能说出它们的意思,而里有视频的目的就在于告诉孩子,有时候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看视频看图的方式来理解。而在理解左右这个词语时,我也不仅是停留在左右表示方位,这一层意思上,当左右连在一起时,他还是可以表演表示大概,差不多的意思,比如说,妈妈每天五点钟左右到家,我的班主任是一位30左右的年轻教师。词语的理解,不仅在表层,很多词语都有几个意思。第三组词组是,由于第三组词的特点是生字比较多,于是,我让学生系自主识字的方法,进行识记生字。孩子们按照惯例先分析字的结构,不少。然后,会组词的进行主持,有的还可以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很多孩子说出来,小区的区,在小区门口见过他,大米的米,咱米袋子上见过,而充电的充,则是妈妈天天用的充电器。一次我归纳了,生活,处处都是学问这样一种学习方法。时时处处我都不是,将知识硬灌输给孩子,而是让孩子,掌握方法主动地去学。
再疏通课文之后,我主要是进行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讲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每一句话的标点都不一样,我便抓住了三个不同的标点,提问孩子,每一句的语气都一样吗?孩子们很自然地说出不同,那么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呢?孩子们就说,每一句的标点都不一样,那,请你看这标点,你来读读,你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的?孩子读完后很清晰的告诉我,是什么样的语气?问句是问的语气,感叹是感叹的语气,句号是平常的语气,这就让我们学到了,标点符号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他指点了我们不同语气的读法。读书的时候要抓住标点。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孩子阅读书上的文字,找出描写黑脸琵鹭特点的词句。然后再结合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醒孩子观察要注意观察顺序,按照孩子观察到的黑脸琵鹭,我总结了他们的观察方法,有从上到下和从整体到部分这样两种。在讲解黑脸琵鹭特点时,我抓住了这两个词语,一个是唯独一个是最特别,唯独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很好理解,那这时候我就先从课文入手,再把,唯独拿出来放到生活中,提醒造句,让孩子们知道,唯独其实就是只有的意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把未读放入课文中进行朗读。在将黑脸琵鹭的嘴巴时,我把它和琵琶作比较,让孩子从外形和颜色上进行对比,感受到两者的相似之处,从而感受这个比喻句的形象具体。同时为了体现最特别,还将其他鸟儿的嘴巴和黑脸琵鹭作比较,让孩子感受到它真的是与众不同。
在蔡里校长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一起学习着,一起成长着,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