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妈妈要转“真”
——读《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有感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朱丽玉
一朋友得知我家儿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极力推荐我一本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信誓旦旦地说看完之后肯定收获颇丰。
说实话,这个阶段的我还真有点焦虑,担心孩子进入一年级的各种不适应:不会认真听课,不能专心写作业,不遵守学校纪律……《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到来,让我足足深思了半个月,因为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边看边思边反省边计划……以至于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当了七年的“假妈妈”,更是深深觉得儿子跟着我是多么的悲哀。
作为一名老师妈妈,深刻地感受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正如书中的作者所说:“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上阅读。对于阅读,家长要做的就是:一要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书。就是家里要有适合孩子读的书,要让孩子能够接触到书。”我自认为像作者那般做的很到位,家里的童书比重最多,也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儿子也能时不时地翻阅。可是,为什么儿子的识字量和同龄人比起来那么少呢?18个月就能被30多首古诗的儿子现在只能被四五首?为什么儿子翻阅童书的时候只看图不主动认字呢……总之,儿子的收获与我的精心准备不成正比。读完作者的书,我才发现,在培养孩子“阅读”时,我把自己“隐身”了:孩子想让你讲故事,我要么做家务,要么以累做借口拒绝;孩子指着插图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也是淡淡地回绝了,告诉他长大了就明白了;孩子缠着和你分享书中觉得有趣的地方时,我也总是嫌烦而勒令他离远点……是我的不理智,导致 孩子在“阅读”中不会成长。在培养孩子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道路上,家长懒得“扶”一把,“拎”一下,就直接“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失去了“导航”的孩子又如何让他们“会阅读”?我想说,在阅读之路上,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为一名老师妈妈,又有谁会相信,一个暑假,我天天在家与儿子斗智斗勇,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怕孩子在家过多的看电视,于是,我给儿子每天安排了一门兴趣班,加上每天要巩固练习所学,就算要看电视,时间也所剩不多。谁知,这样的安排,非但孩子不乐意,还累死了自己,家里,只听见我责骂孩子不用心的声音,以及孩子的哭哭啼啼闹闹,真真是吃力不讨好。作者说:“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又说:“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还说:“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其实,这些我也都懂,可就是不愿承认自己“独断专行”。当初给儿子报架子鼓,完全是我的意思,是我自己觉得敲架子鼓很帅气,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学,便把所谓的遗憾强加在儿子身上,硬生生剥夺了儿子要学钢琴的愿望。一开始,儿子还会有不情愿,可看到我把一套鼓都买回来时,他已经知道,他的任何反抗都没用了,所以只能定下心来好好学了。学打鼓,孩子和成人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每次儿子上课我都会旁听,我一遍就听懂的知识他五六遍还不懂,还不会敲,不管三七二十一,“揍”为上计。连续几节课下来,孩子越学越没自信,更不愿意看到鼓,每次练鼓也是先“揍”,一年下来,连个二级都没过。学习书法也是这般,儿子写到完我也嫌弃到结束。读了作者的文字,我深深地自责:过于强势,没有耐心,不懂鼓励……学习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只能科学引导,耐心等待,让天使自己飞翔!
总之,作为一个妈妈,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要么以“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没精力”成为自己偷懒的理由,错失了许多引领孩子成长的契机;要么以“我也是老师,你必须听我的”成为自己强势的借口,霸占了很多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成长的机会。我在想,如果我是我的儿子,看完这本书,又会怎么想?估计最多的应该是羡慕作者的女儿吧!在很多同龄人都去上兴趣班、补习班时,辰辰(作者女儿)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去爬山、逛公园、看流星雨、旅游……或者和小伙伴们一起滑旱冰、泡书店、去博物馆……而且,辰辰的爸爸妈妈还愿意帮着一起照顾动植物,并持之以恒地关注、记录、享受着辰辰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我是一名家长,也是一名老师,我觉得,老师也很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我们只是一名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教育专家,每一位家长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我们要赏识每一位学生,用公正的爱关心他们,用伟大的人格影响他们,用广博的学识引领他们,让孩子在幸福快乐中学习、成长!
作者说:“爱在自由里。”是老师也好,是家长也罢,我们都要用心陪伴孩子,用教育学的眼光和心理看待学校和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地成长,不仅要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还要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更要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