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流浪的恸哭
读孙惠芬《吉宽的马车》有感
发布时间:2018-08-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英

               精神流浪的恸哭

                  ——读孙芬《吉宽的马车》有感

                              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袁秋静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产生的特殊的群体。由于这一特殊群体所反映的生存现状、个性特征、精神面貌的差异,农民工题材引起了中国文坛不同程度的关注。不同的作家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众多文本,如余华的《兄弟》,贾平凹的《高兴》,以及孙惠芬的《歇马山庄》、《吉宽的马车》等。其中的孙惠芬,这位先后获得冯牧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新锐作家,则因为以“乡下人进城“为创作主要题材而在乡村叙事文学中受到到了更多的目光。

乡村生活的作家不多,而辽南作家孙惠芬便是其中之一。在她的所有作品中,所涉及的人、事、物无一不来自于辽南农村大地,生养她而又给予她创作灵感的源头。她的所谓“乡下人写作”是对她一种地域身份的认同,《歇马山庄》是,《上塘书》是,而2007年出版的新作《吉宽的马车》更是。由于她自称的“乡下人写作”的基点,文学批评界曾评价“孙惠芬是忠实的乡土守望者······她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表现了乡土社会的法度、结构和乡村生活秩序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嬗变,精细分析了这种变化对人的心灵的微妙影响。”种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她的新作《吉宽的马车》,以歇马山庄的懒汉申吉宽为主人公,以及围绕在这个主人公身边的许妹娜,哥哥们,黑牡丹,林榕真,小老板等各色人物,构建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展现给我们这个群体的挣扎,困顿,痛苦,进取等一系列生活的截面图。

辽南这片土地,给予孙惠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很多作品中所提到的歇马山庄的这个存在就是作家根据她所观察到的,捕捉到的农村大地上的点滴而汇集构建的。在《吉宽的马车》中,主人公所在便是歇马山庄,作品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从三十多岁的懒汉申吉宽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城市化进程浪潮中乡村文明的溃退与农村过渡到城市这一进程的不可阻挡,展现农民工这一群体在现实生存中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表达了作家对于这一群体的思考以及人文关怀。而作家细致,层层推进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娓娓道来,使得我们为主人公命运,主人公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慨叹,而思考。本文主要以主人公申吉宽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从他刚开始的对乡村文明的固守,到因为对许妹娜的爱情来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一名农民工的身份游离于城市的边角,最后却以失去爱情,成为稍有点钱的小老板 “衣锦还乡”,回到农村为结尾。在这一过程当中,农民工群体的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而支离破碎,他们的精神家园的一步步失守,沦陷,精神的无所归依所带来的恸哭,正是本文对于《吉宽的马车》这一文本思考与探析的聚焦点,而对于作品中农民工群体命运的思考展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起着推动的作用。

在不久的将来,对于更适合于农民工群体居住家园的这种现实的出现,我抱着希望。在第三方乐园,建筑形态不只是由钢筋水泥构建,保留一部分乡村的建筑形态与大自然的田野,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贴近。除了在政策法规上给予农民优惠政策,更应该取消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限制,让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既然乡村过渡到城市的过程,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那么以吉宽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涌入城市,占据着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是现代化进程必不可少的力量。现代社会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的今天,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与精神困境更不应该被忽视,这样,现代化建设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行进。因而,在层出不穷的打工农民题材的作品中,我们希冀着作家在对对农民工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进行关照外,对于他们未来出路的问题更有拓展性的的思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