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问题找对策 扎实研修提质量
——对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的点滴思考
(参加2018年度江苏省农村小学校长“助力工程”常州站培训活动,参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主题沙龙研讨活动发言稿)
一所学校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队伍,可以说,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是学校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尤其在当下。那么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每一所学校都十分重视高素质教育队伍的建设。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校本研修在农村中小学的蓬勃开展,成为当前基础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也是学校立足长远发展的基础。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有利于“新课程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我们从平时工作中发现,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时常常会进入了误区,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导致“校本研修”效果不理想。近几年,本人连续经历两所农村相对薄弱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本人始终把校本研修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在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寻找对策,不断实践改进的过程中,锻炼教师,发展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促进学校质量的提升。
问题一:校本研修目的不够明确
研修就是“组织大家学习几篇理论文章”“上几堂课,大家评评”“活跃活跃教研气氛”……部分教师对开展校本研修的目的认识极为模糊,对校本研修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的目的就是从实践中找问题,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目的不明确、作用不清楚是校本研修工作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产生其他问题的根源。
问题二:校本研修对象偏离实际
“校本研修”选择的研究项目太大、太泛,涉及的范围太广、太宽,理论性太强,没有可操作性“校本研修”确定的研究对象太空,不切合学校、教师和教学的实际,导致“校本教修”活动远离了教师的研究基础,脱离了学校实际,脱离了教学需要,没有注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偏离了“校本研修”的出发点。
问题三:校本研修主体不够健全
学校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对校本研修工作,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主观上也很重视,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不到位,只是说说而已。校长自己不愿参加一些具体的教研活动,或者即使参加也不够重视:既不能身先士卒,又不愿深人探讨,最终成了校本研修活动的旁观者。这就致使研究主体不确定,研修只不过是摆摆架子,做做样子,阵空谈后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效果。
问题四:校本研修程序杂乱无章
在开展校本研修时,头绪不清,程序混乱措施不具体。教师们观念更新了,但是学习没跟上,思想还处于落后状态,分不清校本研修与常规教研的异同,把校本教修与传统的常规教研混为一谈,毫无区别可言。有的还可以明显地看出那是为应付检查而拟定的计划,根本没有抓落实,也可以说是根本无法落实。上级来时,同到学校的校本研修开展得怎么样,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存在哪些实际问题时,理不清头绪,茫然不知所措。
问题五:校本研修方法陈旧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对开展校本研修方法的认识存在极大的误区。最为典型和普遍的偏差都认为一教师相互听听课、说说课、评评课就是校本研修。因此,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中,除了听课、说课、评课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了。学习新的方法不愿意,更不用说校本研修的方法创新了。研修方法陈旧与落后是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如何改变?我们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清晰校本研修的“对象、主体、程序、方法、目的”,以提升校本研修的实施。
策略一:对“校本研修”再解读,使研修目标清晰
认清目的与作用,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课改”中的一些困惑。因此,我们把校本研修的目标确立为以下两点:一是将研究探索出的成果转化为指导教学、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促使新一轮问题的生成。从这一目的看,校本研修永无终结,永无止境,它是一个循环过程,其作用是使后来的教学更加优化。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研修“学——教——研存于同一体”的特点说明,教研是“研究”。学习是研修的的“基础”,教学活动是研究的“载体”,课堂就是“实验室”,教与研属同一个过程。从这角度看,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然地得问发展,其专业素质也自然会得到提升。
策略二:道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研修对象明晰
确定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生成的,而不是外来的:要体现客观性,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臆断闭门造车而确立。因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首先让教师进行搜集、整理,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进行筛选、甄别,最后再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与对象。确立的研究项目越小越好,越具体越好。明确研究对象是校本研修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校本研修研究什么?其含义相当清楚:研究的对象是教有教学中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那么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需要”是什么呢?我认为莫过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如何提升。因此校本研修其研究的对象或选题范围应该主要来自于我们在课改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的、具体的困感。例如,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构建,新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在“课改”中所遭遇的壁垒,是我们校本研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我们自主地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策略三:坚持校长亲自参与,保障研修取得实效
全员参与是校本研修是我校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全体教师都要参与,没有“局外人”。这里所说的“教师”理所当然地包括我们的校长,校长是校本研修活动中不可少的成员,这是因为:校本研修是在校长的直接领导、组织、参与下,全体教师参加的研修活动。我们认为,校长既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同时也是研究成员。如果没有校长参与,我们的研究主体就“全员是残缺不全的,没有真正体现性”。同时没有校长参加的研修那自然也就无法体现”“以校为本”。因此,没有校长的亲自参与,校本研修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来。校长要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把校本研修当作教学工作的重头戏来抓。从计划到实施,从布置到实施,要全过程参与,除了号召之外,还亲自参加具体的研修活动,把自己置身于活动之中活动“中心人物”,绝对不能借工作繁杂而游离于校本研修之外。
策略四:理顺研究程序,落实研修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们开展的“校本研修“毕竟是一项研究活动,要研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不行的,也是绝对搞不好的。在开展校本研修时,我们坚持把几个环节是做到位:首先,选准研究的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第一道程序是动员全体教师搜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学校或教研组再进行梳理,选择确定要研究的项目、对象。其次,拟订实施方案。方案中必须凸现出研究对象(问题)、人员分工(职责)、期望效果(目的)、活动步骤(过程)、活动管理(指导评价)、成果提炼(归纳总结)与推广等几个基本的构件。最后就是抓落实,在有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案之后,只有按计划一步一步地暴抓落实,校本研修工作才可能取得实效。
策略五:确定正确的活动形式和研究方法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是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做理性的、向深层次的反思,即先有教学行为,然后注重实践中有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提升,做出指导后再制定教学行动的方案,投人到新的教学行为当中去。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进行教学反思。那种只简单地听听课、评评课的“研修”,是与校本研修沾不上边的。那种反复演练,不断“完善”的公开课、观摩课同样也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因此,我们强调将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教中有研,寓研于教;将有形的活动转化为教师的“隐性”研究,让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思考、反思;将集体行动转化为“单兵”作战,留出教师自主研究的时空。我们依托“思维体操——在叙事研修中提升专业能力的研究”这一区级课题的研究,抓实以下三方面工作:(1)抓自我反思。针对已确定的研究对象,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作理性反思,自我检查在教学中对问题所解决的程度,用“课后记”形式归纳出自己新的体会、见解和观点。(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人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神益的,是最有效的“校本研修”。(3)抓同伴互助。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相互听课、议课把解决的方法梳理出来形成新的模式,再用新的教学行为去检验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促使新一轮问题的滋生和新方法的产生。这样瞄准一个问题进行集体反思,不断使教学方法更为完善、教学行为更为优化的研究方式,是最实在的“校本研修”。
几年的坚持,我真实地感受着在校本研修中教师的成长。在林南小学六年里,42名教师中获市级以上专业称号的有7人次,获区市级评优课、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的有13人次,林南小学顺利通过了市优质学校的评估,在区素质教育评估中,获得进步奖2次,三等奖1次,在区级办学水平评估中连续两年获优秀级。2017年来到崔桥小学,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仅获武进区评优课、基本功竞赛一奖的有5人次,新增市级以上专业称号的有3人。
我想,只要深刻领会校本研修的真谛,牢牢抓住其“对象、主体、程序、方法、目的”这五个核心要素,我们的校本研修工作才能走出误区。真抓实干,校本研修才能真正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走到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