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繁忙而有序的一学期悄然而过,加入本工作室也已经有一年多了。回顾和工作室各位成员相处的点点滴滴,回忆每一次活动的场景,我深深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不断成长着。也许,这一学期我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荣誉、没有喜人的成绩,但工作室领衔人及伙伴们好学上进、乐于研究的精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理论学习、听课评课、心得交流……每月一次的工作室活动,给我架起了一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让我可以清晰地切准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将结合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细致认真,做好工作室管理工作
1、安排每月的研讨活动。作为我们工作室的一名管理员,除了制定好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做好工作室总结之外,还有每月一次的研讨活动安排,发布活动通知、活动二维码的创建、签到表、安排表、活动资料的收集与发布,工作室网站的维护丰富等,这些常规管理工作,我经过一年的摸索与锻炼,已经由最初的找不着北,手忙脚乱常出错,到现在能够熟练操作、安排妥当。
2、完成名师工作室创建。2018年,我们工作室在崔桥小学行真楼三楼有了一个“家”,为了让这个“家”更温馨、更有格调,我在领衔人蔡校长的帮助下,一起设计布置。收集成员靓照、购买照片墙、书架、打印照片、布置公告栏……蔡校和我一边交流设计一边各种淘宝,历经两个多月,终于完美收官。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都会有一份收获,难忘蔡校长淘宝上淘到一个漂亮书架分享给我时的喜悦;感动于大热的天,体育老师小潘和陈兴两位老师拿着充气钻替我搞定墙上置物架的安装;也忘不了田卉和陶玲玲两位老师利用空课,将我们的照片一张张挑选、对号入座,装框挂好……
3、顺利通过工作室中期评估。2018年12月初,我们顺利通过了武进区教育局组织的名师工作室中期评估,这次评估,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合作的高效、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前任管理员郑芳老师的评估报告,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蔡校的指导下,我结合各位成员们提供的信息进行统计修改,之后蔡校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了3、5次。汇报PPT也是一项“大工程”,整理照片、挑选、插入、录音、转换为视频、合成,我和蔡校长、戚微琪、郑芳老师几个人一连忙了好几天。那几天,各位成员也时刻保持在线,及时在工作室微信群中给我提供信息、资料,不厌其烦。
二、大胆尝试,紧跟工作室研究方向
工作室的研究课题是《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建构小学语文助学课堂的研究》,基于这个课题,我常常在思考、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助学,给自己的学科教学带来便利与收获,也不断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尝试运用。
我利用喜马拉雅app,在班级中开展“我是小小朗读者”活动,让学生坚持每天一录,录音的内容是学校下发的语文《自读课本》、《同步作文》、《语文拓展阅读》,孩子们越录越顺手,坚持录了一个学期,有的孩子已经学会了配音、俨然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朗读者”啦。我们有空还会在班级中播放录音、评选、投票,交流录音内容。通过此举,既提高了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养成了阅读习惯,又通过收听、评价他人,增进了交流。
除此之外,我还在班级中利用“讯飞语记”APP软件,让孩子们写“体验日记”,配上插图,将孩子们的体验日记编成班级作品集。
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我还充分利用新技术引导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我利用手机“备忘录”功能,制作了“四5班寒假生活导航单”、“四5班新学期开学准备单”;利用班级语文QQ作业群,安排小助手领任务,将寒假作业语文部分分页拍照发至群里,我每天抽查、批改4到5位同学的作业;我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凯叔讲故事”APP,布置同学们收听“专辑:凯叔.三国演义”、“凯叔.诗词来了’”,开学时和同学们交流了收听感受,大家纷纷表示利用碎片化时间听名著,凯叔不仅讲得吸引人,而且配乐很有场景感,听得停不下来。未来已来,智能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势在必行。打卡、听书、小程序,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学习模式。
新学期,我将一如既往做好工作室各项管理,继续探究,学习、发现更多好的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为孩子们学习语文提供切实的帮助。虽然前路漫漫,但感谢时光,让我遇见大家,融入蔡小玉名师工作室这个集体。生命来来往往, 来日并不方长,新的征程已起航。我们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