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阳光”蔡小玉工作室赴溧阳学习纪实
“交流分享经验,互学求得进步”,秉承着这样的理念,2015年3月13号武进区“一米阳光”蔡小玉名师工作室成员踏上了赴溧阳的学习之路。
互动 学习 进步
上午,“一米阳光”蔡小玉名师工作室带领成员来到殷桥小学,与吴汉平名师工作室开展了联合活动。
蔡小玉名师工作室推出的戚微琪老师,上了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月亮湾》一课。戚老师清新的话语,活泼的身影,就像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这堂课,识字教学扎实而有效,不同的生字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重读音的教学,有的重意思的理解,有的重结构的分析。写字教学生动而透彻,运用了拼一拼的方式,使枯燥的写字过程趣味盎然。双方成员在彼此交流中,还提出,学习要重视前后知识的整合,这样的学习更有实效。
吴汉平工作室推出的杨晨霞老师,上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杨老师的整个教学繁花落尽,表现了一种质朴的美。它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学生能自由地呼吸,安静地思考,更能独立的体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句的品析,还是反复的朗读,写作的指导,都要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堂充满了语文味的课。老师的教学既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双方成员智慧碰撞,都觉得本堂课也要注意整合,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的整合以及思维和整合。
最后,蔡校长对全体成员提出,要求每位成员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要进一步坚守儿童立场,要关注学习过程,灵活生成。
在交流中,我们毫无保留分享智慧;在反思中,我们携手共进。
课程 视野 发展
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下午,我们一行又来到溧阳实验小学进行课程专题培训活动。
活动开始,邱恭志副校长作了专题讲座《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邱校长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的类型、课程的探索和课程的资源配置与实施保障这五大方面进行阐述,让前来学习的老师们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培训活动中,邱校长提供了课程实施的策略和路径,让老师们明确了操作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接着,张康桥校长与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他以全球化的视野,反思了我国的教育现状,通过大量的案例,为大家解答了什么是课程?课程有什么特点?实施与推进课程等问题,还例举了许多课程推进过程中有关焦点问题、需求问题等如何渗透、如何介入鲜活例子,生动诙谐的叙述,妙趣横生的回答,清晰流畅的语言,令老师们豁然开朗,不禁啧啧赞叹。
听完培训后,我们认识到课程是在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一种变革。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就教师而言首先要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然后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溧阳之行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相信它会永远指引我们在课程建设与开发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
武进区林南小学供稿 撰写:郑芳 夏敏芝 摄影:张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