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大胆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初步领会烘托的写作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从而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多角度阅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品质,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了解学情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天火之谜》。(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生交流)
3、过渡:揭开天火之谜,说起来只有短短六个字,但对富兰克林来说却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那他是怎样一步步揭开天火之谜,从中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富兰克林一起去揭开天火神秘的面纱。(点击声效)
二、 品味词句 体验艰辛
(一)提问
1、看,这就是
“上帝的怒火”,这就是“雷神”。它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以致当时的人们都很畏惧它,而富兰克林却要研究它,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小节,边读边思考,随文做好批注。
2、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思考: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想用实验解决?
(3)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原因。
(二)观察与推测
(出示第3小节)
师生互动交流
预设一:
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从哪读出的?
(2)若把推测换成猜测可以吗?为什么?——可见作者用词精准。
过渡及小结:“早就观察”、“大胆推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富兰克林。(随机板书)
师:还有什么原因——?
预设二:
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1)文中这种推论是指什么?但人们习惯认为——(引读)
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也就是说——(指名回答)
(2)一般人不相信也就算了,为什么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呢?
(补充资料)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指读)
(3)他们会对他怎样冷嘲热讽呢?指名回答
(4)富兰克林,你怎么办?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过渡及小结: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毫不退缩,毫不气馁,而是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作者正是通过描写人们对他的冷嘲热讽从侧面烘托出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勇气和决心。
(三)实验
1、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步,富兰克林决定用事实说话。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2、请你自读第4小节,选择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填一填,同时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3、师生互动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把你选择的词和大家说一说呢。
4、刚刚很多同学都说到这是一次——的实验,如果说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那危险在哪?
预设一:体验危险、紧张、惊心动魄
(1)天气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哪让你觉得危险?——交流“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朗读指导)
还有哪也写到了这样的天气环境?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大雨倾盆而下。哪让你感受到了危险?——交流“劈开、划了一个之字、倾盆而下”(不错,告诉我们气候环境恶劣)
(2)环境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1、 “怒发冲冠”原来是什么意思?(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文中指什么?(麻绳带电后,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
2、 麻绳带电后, 绳上的纤维一根根都竖了起来,就像是——请你来读一读
你为什么后面语气加重了?——真棒,男(女)生像他一样读一读。
(3)还有哪也说明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
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这时,……手臂一阵发麻。
1、 从哪个词语特别感受到?通过人物的动作“手指靠近、手臂发麻”让我们感受到了实验的危险。请你读——
2、 站在一旁看着的儿子,看到此情此景,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3、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4、 这样一次危险、惊心动魄的实验我们怎能不亲自感受一下呢?准备好了吗?(配乐朗读)
5、 作者写富兰克林做实验,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实验的危险呢?——指名回答
过渡及小结:不错,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实验的危险来烘托出富兰克林面对危险,勇往直前、毫无惧色,充分表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勇于献身的精神。
预设二:体验特别、精心准备
如果说这是一次特别、精心准备的实验,从什么地方能看出?
1、 交流描写风筝的语句。
2、 出示风筝
你看这只风筝顶上拴了——,线是用——做的,麻绳底下结上——,麻绳与丝带的接头处系了一把——
3、猜猜看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看来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
4、在描述这只风筝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你读到了吗?看看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5、有了如此充分的前期准备, 富兰克林这次实验怎样?
预设三:体验成功
出示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你从哪知道的?
1、 我把欣喜若款换成兴高采烈可以吗?眉开眼笑呢?为什么?
2、 富兰克林已高兴到了极点,那些词已远远不能表达出他心中的喜悦,你觉得欣喜若狂中的富兰克林会是怎样的?你为什么欣喜若狂?
3、 让我们和富兰克林一起欣喜若狂地呐喊——
4、 为了这次成功富兰克林不知历经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你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一写吗?
5、 同学们写得真好,这样的一次实验带给了我们太多震撼,我想这次实验已深深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底,让我们看着视频在自己的心里先说一说,待会请你结合课文说一说实验的经过。
(四)结论
1、实验的成功让我们欣喜,也震惊了世界,他向世人宣告:——
2、同学们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现在又会怎么说呢?
3、说得真好,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地回击了先前不相信他对他百般议论的人,最终用事实让他们心服口服。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他根据——,发明了——。200多年过去了,
避雷针仍然忠实地屹立在世界各地的高大建筑物上。它不知为人类避免了多少次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三、总结课堂 回顾提升
1、这节课,我们沿着科学探索的道路,跟随富兰克林一步步揭开了天火之谜。你觉得有收获吗?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的富兰克林,我们还知道了写文章时通过烘托的写作手法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而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才能写活人物,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五、课后作业:
1、能够将这个故事复述给别人听。
2、使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好好读一读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