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知道一些植物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含义。
2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自己喜欢的植物名片。
3 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介绍身边的人。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刚刚我们欣赏到了很多美丽的画面,认识了很多种花木,那这两棵树你认识吗?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和它有关的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你有什么收获呢?
(蓬蓬勃勃的樟树象征着宋庆龄旺盛的革命青春和革命斗志。
樟树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就像宋庆龄有着坚定的政治原则,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 是啊,课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把樟树比作了宋庆龄,让我们通过樟树认识了具有高贵的人格和品质的宋庆龄。这两棵樟树寄托着人们的情感。
活动二
1像樟树这样的花草树木有许多。文人墨客们为它们留下了很多优美篇章。其中典型的就有“岁寒三友”——松竹梅。课前同学们分组进行了调查。那么你们调查得怎么样呢?小组交流一下,分工进行汇报。(示调查表)
2 交流所得信息。
(1)“梅”组汇报。
听了他们组的研究汇报,你学到了什么?
(我知道了梅花在冬天开放,不畏严寒,顽强不屈。我学到了诗歌《梅》,从诗中仿佛看到了像梅花那样的王安石。)
那就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像王安石那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2)“竹”组汇报
听了他们组的研究汇报,你学到了什么?
(郑板桥就像竹子一样立在岩石中,不怕风吹,有着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性格。)
刚才这组同学了解到了诗,这首诗其实是题在一幅画上的,这叫题画诗。郑板桥喜爱竹,他不仅写诗来赞美竹,而且还画竹。这就是他画的《竹石》。谁来读这首《竹石》,结合你的理解。指名读。
3“松”组汇报
听了他们组的研究汇报,你学到了什么?
(青松四季常青,是一个真正的强者。青松代表着是坚强不屈,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陈毅赞美青松不怕大雪压迫,其实是赞美人宁折不弯的刚直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4指导朗读
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所以人们称他们为 “岁寒三友”。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这些诗,感受它们所表达的情感。齐读
5 拓展
被人们寄予情感的花木还有很多,你了解的有哪些?请你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松树 就像 勇敢顽强 的人。
活动三
1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这些花木有了像人一样的情感。
请读下列几则人物故事,你觉得赠与哪种植物最合适?
(1)江姐
(2)刘伯承
(3)张海迪
2 请把你的赠言写下来。学生交流
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你所钟爱的植物一样的人?请你介绍一下,并记录下来。
4总结
花木是美丽的,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美丽的花木上,这就是我们在许多文章中看到的的“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