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4-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唯婷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洛阳小学 姜唯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进行艰苦的调查访问的过程,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3、学习通过环境、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重点学习环境描写,能用学过的环境衬托人物的方法写好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继续学习。
2、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4,思考:在这样的夜晚,李时珍借宿的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呢?课文第几自然段描写了古寺?
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2、了解本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1)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课文概括描写古寺的句子。(板书:破败)
(2)文中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古寺的呢?请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古寺的破败?
3、指导朗读。
(1)根据学生的回答圈出“到处”、“断垣残壁”、“长满”、“厚厚”等词,相机解释“断垣残壁”。
(2)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寺展现出来?(指导学生读好“到处”、“断垣残壁”“长满”“厚厚”等关键词。)
(3)创设情境,引读。
这就是展现在李时珍眼前破败、久无人居的古寺。此时老师特别想当一回当年的李时珍,你们愿意当我的弟子庞宪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寺,将眼前看到的景象读出来。老师读黑色字体部分,你们读彩色字体部分(短文处理如下)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4、总结写法,换词练习。
这段话描写得很有特色,先概括写出了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再具体地从三个方面将一座破败的古寺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此时,你还想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呢?(偏僻、荒凉、久无人居、废弃)
5这样的一座古寺,你愿意住下来吗?李时珍怎么说?
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指名读。李时珍犹豫了吗?你从哪感觉出来的?)
师评:李时珍没有丝毫的犹豫,想都没想就做了决定。寺庙虽破,毕竟可以稍挡风雨啊,李时珍已经感到些许欣慰。所以她很平静地对弟子庞宪说——(齐读)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李时珍对物质生活毫无要求,她坦然面对这样的艰苦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板书:不怕吃苦)
(二)学习第5-7自然段
 1、过渡:夜幕渐渐降临了,好弟子呀,让我们生起火来,烧烧水,啃啃干粮,聊会儿天吧。
 2、师:庞宪,觉得苦吗?
 3、生:(出示)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4、句式训练:请将庞宪的回答换种说法。
 5、师:真是师傅的好弟子。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想李时珍讲了哪两层意思?(住在破庙很苦)(为民吃苦值得)
(2)仅仅是住在破庙苦吗?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或想象一下,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会遇到哪些苦?
(吃的是泉水,啃的是硬邦邦的干粮,住的是破屋,走的是荒山野岭,晴天一身汗,雨天满脚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从山上滚下来。他们忍饥挨饿,披荆斩棘,身上被荆条划出了一道道血痕。)
(3)同学们,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在编写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徒弟,翻山越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访医采药,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期间他饱经风霜雨雪,经历千难万险,尝尽酸甜苦辣,这样的奔波已经有15年了!
难怪他说——(指名读第一句)但李时珍觉得这一切又是值得的——(指名读第二句话)
6、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李时珍?(甘愿吃苦)
7修订好《本草纲目》,是否真如李时珍所说能万民得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1:在古代,很多药书中记载吃了水银可以变成神仙,所以在六朝之下,很多想长生不老的人吃了水银之后都死去了。《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些说法,指出水银有很强的毒性,不能服用。
故事2:有位老婆婆患慢性病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民间学来的偏方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看来,更正错误的药性和药效,挽回更多的生命,确实是(万民得福);帮助久治不愈的病人找到对症的药方,使其免受病痛的折磨,确实是(万民得福)。得益于《本草纲目》的又岂止是中国人呢?请看!(出示资料: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在日本几经翻印,广泛刊行。还被译成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造福世界各民族百姓,并成为近代药物研究者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看来,《本草纲目》对世界人民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确确实实是(万民得福)。(相机板书:为民造福)
8、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学习第8-12自然段
1、引读:就在说话间,夜渐渐深了,皎洁的月光——-———按理,已经奔波了一天的他们应该要赶快休息了,可李时珍却说—————于是,庞宪从行囊里——————李时珍把本子摊开——————能治呃逆。
2、刚才我们读的是什么画面?
通过这个画面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李时珍?(板书:不知疲倦) 
3、记载过程中,有一个场景特别令人感动,找一找。(出示)
出示:“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A.指名读第一句话,师范读,比较两者读法的不同,意在突出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李时珍在思考什么?)
B.怎样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呢?圈动词。
端详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端详?
当肉眼无法区分的时候,李时珍干脆——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
C.品尝草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多植物是有毒的,李时珍作为医生当然懂,那他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品尝这两种草药? 
D. 透过这些动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一点都不马虎,一丝不苟,认真细致)这样严密谨慎的工作态度就叫“严谨认真”。(板书:严谨认真)同学们,这一切的研究和揣摩,这一切的危险和担忧,写在纸上,就变为极为简练的14个字。引读;
出示:“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字数不多,但字字可靠,字字准确,字字严谨。
E.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还长期吃生姜为的是检验生姜是否有损视力,为了证实曼陀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陀罗花的毒酒。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尝药的事情举不胜举,儿子很不理解他的做法。
出示:他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
F.听到这儿,你对李时珍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这就是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吃苦受罪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品尝草药,他的心中只装着天下百姓,惟独没有他自己!)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衬托人物形象
1、师:故事写到这,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也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13小节?
出示:“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  齐读
2、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你觉得该不该写?为什么?
(从这段话中,我知道了环境恶劣,李时珍工作时间很长,李时珍的认真)指名读
师:看似写环境,实际仍在写李时珍,就如开头描写破败的古寺一样,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形象,让我们对李时珍留下更深刻的形象。)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体会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推进故事情节
1、同学们,其实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很多,除了衬托人物形象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那就是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就有这样一条以环境描写贯穿始终,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线索,你发现了吗?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2、这几句话既点明了时间,又推进了故事情节,使文章的条理显得非常清楚。
四、总结全文
本节课我们一同走近李时珍,看到他为了让万民得福,甘于吃苦,修订《本草纲目》。我终于明白,李时珍之所以被称为“医圣”,不仅仅因为他有着高超的医术,更因为他——,他无愧于“医圣”这一美称。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一代名医——(李时珍)。
五、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学习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六、板书:
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
笑谈吃苦 甘愿吃苦          环境描写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为民造福          烘托人物
记录所得 不知疲倦          推动情节
亲尝草药 严谨认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