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活动设计
发布时间:2015-04-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敏红


认识人民币
设计者:王敏红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通过自主认识人民币活动、换钱游戏,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会把整钱换成零钱。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动能和作用。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适合对象: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个信封(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过程预设
一、 故事导入。
羊村的运动会顺利闭幕了,在运动会上,获奖的选手可真不少呢,你们瞧,都有谁呀?
村长为了对它们表示祝贺,还给它们每人发了个红包呢,你们猜这红包里会是什么呢?
小朋友对钱肯定不陌生,你对钱有哪些了解呢?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故事导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新授:
(一)认识人民币。
1、 课件出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图。
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请小朋友结合每组中自己带的人民币,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他们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
2、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每一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我们将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再请同学上来介绍给全班小朋友来认识。
(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实物分类)
3、 指名学生上来按自己分类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学生大致有两种分法:A:分成硬币和纸币两类;B:按元、角、分来分类;C:按面值分。)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有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通过小组间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而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并养成热爱人民币的习惯。
(二)、人民币的进率。
1.介绍进率
过渡:听完小朋友的分类介绍,小羊们决定打开红包看看村长到底给他们发了多少奖金。沸羊羊和喜羊羊打开红包一看,这下可把沸羊羊惹急了,他说:我和喜羊羊都是跑步冠军,为什么我只有一张,而喜羊羊却有那么多张呀,村长太偏心了吧。小朋友,你们认为村长偏心吗?为什么呀?
1元=10角
2.换币
过渡:听完小朋友的话,沸羊羊总算定心了,就在这时,懒羊羊也 拿着红包过来了,他也得到了1元奖金,懒羊羊打开红包一看,咦,我里面的人民币是一样的,便抽出了一张,瞧,是面值多少的呀,(5角)那请你猜猜这红包里面有几张这样的5角呢?生:举手指。
5角加5角等于10角,就是1元。
小结:原来要发1元奖金,可以发1张1元,或10张1角,或2张5角,虽然发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都是1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冉。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增长见识。
三、购物游戏。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导小小商店,进行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吧!
1.美羊羊、暖羊羊他们把得到的奖金存入森林银行。你能帮它们算算它两分别存了多少奖金吗?
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第70页的第2题并汇报想法。
2.师:得到奖金的懒羊羊可开心了,它去逛超市 。
(1)买一样商品,可以买什么?
(2)1元钱买1支铅笔够不够?为什么?
(3)既然1元比7角多,就要找钱?谁来做营业员找一下钱? 请一生上来找钱,集体判断找的对不对。  
2.现在请大家买2样商品,要求合起来正好是1元。(媒体出示)可以买什么?为什么?
3.现在老师不规定买几样,你可以任意买,但就是要把1元钱正好用完。(媒体出示) 请2-3位学生。 
4.师疑问:老师发现有一样商品始终没人买,为什么呢? 那1元2角可以怎样付呢? 
师:打开2号信封,小组里交流,再动手摆一摆。
在小朋友的建议下,懒羊羊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总结、 
小朋友真棒,帮助小羊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小朋友对人民币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哪个小朋友来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那小朋友还有没有疑惑、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呢?
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很多很多,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数学小课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上网查查资料、看看书、或者请教学问大的人……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
1角=10分   1元=10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