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征
发布时间:2015-04-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cxy

走进长征

——长征故事阅读展示活动设计

阅读内容: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飞夺泸定桥》《丰碑》《倔强的小红军》《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等

活动目的:

通过阅读长征故事,感知长征的艰难;能通过抓住一个个情节,一个个细节,感悟长征中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感悟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

学生充分阅读长征故事;教师准备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有一种记忆,不能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轻易淡忘,有一种信念,不能因为艰难而轻言放弃,有一种脚步,不能因为艰险而轻易停止,这种精神,这种情感,会一直,一直传递,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

2.师:74年前,有这样一批人马穿山越岭,披荆斩棘,翻雪山,过草地,迈着铿锵步子一路向前。浩浩荡荡的人马,伴着晨曦月光,一步一步又一步地向前。他们用血泪,铺起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路。迢迢征途,多少英雄的肉体躺在了这里,脚步停止了,可是信念没有,他们用灵魂给予生者前进的力量。这是怎样的一支部队,怎样的一个团队,是怎样的一批英雄让我们再次重温当年那段艰难的历程。

3.出示长征线路图。师描述:1934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

4.出示:从19341016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二万五千里,其间经过无数次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

学生读一读,谈谈从一系列数字里知道了什么?

二、展示阅读成果。

(一)感知彭德怀的情怀。

过渡:两万五千里岂止路途遥远,一路的艰险数不胜数,一路的故事催人泪下。让我们再次走进《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去感受彭德怀这位红军将领的革命情怀。

1.出示彭德怀下的三次命令。指名读,体会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坚决!谈谈为什么一个军团长要杀一头牲口竟然连下三道命令?出示:战士爱大黑骡子的几段细节描写,指名读,什么战士爱大黑骡子更爱彭德怀。

2.出示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几段细节描写,体会作为军团长的彭德怀内心善良。

3.出示体现彭德怀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的片断,体会彭德怀爱战友的情怀,体会彭德怀高度的责任感。

4.谈谈读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令我们感动的是什么?

5.师:读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让我们感动于作为一名高级将领的彭德怀内心的善良与高度的责任感,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这支队伍里官爱兵,兵爱官,官兵一心的阶级情怀。正因为有这样的首长这样的兵,才能一次次出其不意,以少胜多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次围追堵截。193510中旬,国民党2000余骑兵尾追红军到陕北。21日,彭德怀率部在吴起镇附近二道川击溃追兵,打胜了初到陕北的第一仗。这一仗,也是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捷报传来,欣喜万分的毛泽东给爱将彭德怀写了一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出示193510月毛泽东写给彭德怀的一首诗《给彭德怀同志》。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谈谈读了此诗后的体会。

(二)感知红军指战员的精神。

过渡:正因为红军队伍里出了一个个优秀的指挥员,因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得是那样的英勇与顽强。前些天,老师让大家读了几篇长征故事,下面我们就来感受这些故事中的一个个英雄形象。

1.出示五幅图,让学生辨一辨图中所描绘的故事题目。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一讲五幅图里的故事。

3.出示三个片断,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1)《丰碑》中描写军需处长冻僵的片断,体会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出示文字,让学生自由读。说说这是出自哪个故事中的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飞夺泸定桥》 “攻天险”片断,让学生读,谈谈从这一战斗的场面中体会到的红军英勇团结的精神。

出示文字,指名学生读。让学生说说出自哪个故事的情节。

播放录像,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七根火柴》中描写老红军牺牲前的片断,体会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的精神。

师:下面的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牺牲在长征过草地时的无名英雄最后一刻的言行,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联系这则故事,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

过草地时,有许多人面对战友伸出的双手,他们依然挣脱,他们渴望活着,可是他们更不愿看着自己的战友为自己白白牺牲。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被被草地无情吞没……

(出示: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六七千人;红二方面军出发时约1.9万人,到达陕北时约一万多人;红四方面军出发时也是八九万人,到达陕北时剩余一万几千人。)牺牲的人真的太多,有多少战士牺牲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看着一路朝夕相伴的战友,离自己而去,他们会落泪,会伤心,但最终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带着战友的寄托,勇往向前!

5.同桌学生交流故事中感动自己的语段。指名大组交流,主要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片断。

6.写出心中的感动并交流。请你轻轻拿出笔来,写出阅读故事后的感动!

(三)感悟长征精神:

1、师:长征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所阅读的这几则故事只是鲜为人知的冰山一角,因为无论是活着的,还是牺牲的,每一个红军战士就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课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细细地品读这些故事里一个个情节,从一个个红军战士一句话、一个神态、一个动作的细节里(完成板书),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你能用一些些词来概括这种精神气质吗?(板书:乐观  无畏、团结)有人作了高度的概括,称之为“长征精神”。(出示“长征精神”)指名读。

2、师:精神的动力是什么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出示“让人民做主人,过幸福生活!”)(板书:永存信念)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在那个年代,信仰超越了一切的物质,成为人们精神的标杆,前进的动力。

2、师:所以许多了解长征故事的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齐声读。

3.师:74年弹指一挥间,那些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感人故事,似乎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有人说,就让历史将这段艰难的往事封存起来吧!别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幸福中的人们再忆那段充满艰辛、充满血泪的年代,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再忆往事就是让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珍惜今天的幸福!现代生活需要发扬乐观向上、不怕困难、乐于助人的长征精神。)

4 师: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读一读:

出示:有一种记忆,不能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轻易淡忘,有一种信念,不能因为艰难而轻言放弃,有一种脚步,不能因为艰险而轻易停止,这种精神,这种情感,会一直,一直传递,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就是红军长征。

(播放图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三、初步感知毛泽东及他的长征诗词

(播放:动画“毛泽东长征组诗”)随动画,师描述: 长征能取得伟大的胜利,离不开红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特别是英名领袖毛泽东主席,他在红军革命最艰难的时刻力挽狂澜,把这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带到了陕北。长征途中,他不仅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还用手中的笔写诗作词,抒写一代伟人的革命情怀。

|、作业:上网搜索毛泽东长征组诗(出示题目),读一读,想一想其中的意思。下堂课,我们将走进这些诗词,感受一代伟人的革命情怀。

                

板书:

 

入情节      让人民幸福

走进长征                                 

品细节      乐观  无畏  团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8501562  邮箱:269451394@QQ.com   邮编:21310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